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05(1 / 2)

加入书签

要人家”。景惠笑意盈盈地问道。

“”一句话让孙元起目瞪口呆。

看着孙元起的傻样,小妮子把灯笼往孙元起手中一塞:“既然是先生这么热情地做媒,我哪能不同意呢”。

说罢,头也不回,顺看来时的路跑远了。

孙元起伫立了好一阵子,才提着灯笼慢慢踱回家里。

得到赵景惠一家上下的首肯,第二天大早上孙元起便请人叫来左功先。

看左功先已经彻底清醒,孙元起再一次问道:“婚姻大事,非同儿戏。况且这也是我孙某第一次给人做媒,自然要谨慎些,免得以后闹出笑话。我且问你,昨天的事儿,经过这一夜考虑,究竟当不当真”。

“自然当真”

虽然左功先表情非常羞涩,不过语气却是斩钉截铁,这让孙元起舒了一口气:“我问了一下赵家的人,他们也没什么意见。现在关键是你父母,你看看,是你写封信回去问问,还是请他们北上,来学校面晤一回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写信的事儿我可以代劳。”。

左功先抿着嘴想了片刻:“先生,能不能请您写封信给我父母,介绍一下情况学生想拿着您的信回去,请他们二老北上。”。

孙元起自然无所不允。当下便按左功先的意思,写了一封信,交与他带回家中。

第一零九章坐久不须轻矍铄

左功先拿着这信,从北京到上海,再折返回来,没有两三周的时间,是断断不可能有回音的。趁着这时间,孙元起和张元济、罗振玉一起,仔细研讨詹天佑提出的共建铁路交通系建议,发觉并无不妥之处。三人大致敲定初步方案后,自有张元济去和詹天佑协商具体细节。

年初的时候,张元济先是劝蔡元培参与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建设管理,成功使得蔡大牛弃暗投明:接着参与徐氏铬经铸史斋藏书的价格谈判,成功使得达成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如果一次成功是侥幸,那么连续两次成功就是必然了。所以一事不烦二主,这谈判的事儿非张元济莫属。

现在是假期,学生多数都回家了,罗振玉没有多少事情,学校里建设方面的事儿就暂时归他。

至于孙元起,除了日常编译教材,还要指导学生撰写修改西北考察报告。既然是奉旨去西北一趟,回来之后总要给上峰一个交代吧

就这样,折腾了一周,拿着几份写好的报告,到城里找老大人询问如何把这些东西给递上去。

老大人倒是在家,不过因为年老体衰,加上天热,没有什么精神。见孙元起来,勉强出迎。

听了孙元起的汇报,老大人点点头:“你这回来,自然要上折子销假:如果有什么东西要奏陈,可以再写一个折子,把那些东西作为附件,一同递上去。”。

孙元起点点头。

老大人又叮嘱道:“你的字丑,记着找人誊抄一遍,省得惹出麻烦。”。

孙元起见老大人精力不济,便不想多打扰。正准备告辞,老大人喝了口浓茶提神,接着说道:“你任侍讲学士以来,还没有去过院里吧等销假之后,你隔着十天半个月的1记得去上一回,便是喝茶看书也行,总不能不去。还有,你一直以来还没有拜访王中堂和荣尚书吧记得这几天就要去登门拜访”。

孙元起有些困惑:老大人说的这都是谁啊

老大人似乎知道孙元起是个小白,随后就解释道:“我大清因袭明制,设立翰林院。不过又略有改动,即置学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学院学士虽然平日不干院事,但毕竟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1你能不去拜访么

“王中堂是汉学院学士,素来主张洋务,与老夫也有些交情,对你应该并无恶感,所以母庸多虑。只是满学院学士荣尚书那里”恐怕有些麻烦。说来荣尚书为人也是稳健随和,不过前年他任管学大臣时,和张锋秋共同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他持躬谨慎,与锐意进取的张休秋不免有此粗龌。而你当时正好在张锋秋手下做事,恐怕不免会遭受池鱼之殃。你这会去见他,不知道他会如何待你了。

孙元起哪里想到还有这一档子事心里说,你不待见我,我还懒得去见你。当下便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去见那个荣尚书了吧”。

“昏话”。老大人顿时在太师椅上坐直身子,“他便是要万般刁难于你,你得去见他”。

“是、是、是”。见老大人发火,孙元起连忙应承。

老大人这才斜靠在椅背上:“王湘绮不是还在你们学校么至于如舟应付荣尚书,你去问他吧,他是行家里手。”。说完,朝孙元起微微挥手。

孙元起起身告退后,赶回经世大学,先请陈衍到家中,请他草拟销假和奏陈考察报告的折子。

这陈衍乃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光绪八年中举,时年二十九岁。所以这等奏折对于他来说,实在不费吹灰之力,完到擒来,分分钟便写好两份花团锦簇的奏折。

把这两份折子,随同考察报告递到军机处,这事儿就算完结。紧接着就要拜访学院学士,既然老大人都觉得有此麻烦,需要找王阉运老先生问计,由不得孙元起不谨慎。

一方面让老郑备齐八色礼品,一方面自己专程到半山居拜偈这位声名赫赫的湘绮老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