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9(1 / 2)

加入书签

好老老实实写份折子,说明自己要去西北考察,申请告假俩月,递进宫里。第二天上午,折子就发还回来上面有慈禧的御笔朱批:“另有旨意。”

果然,下午的时候就有太监前来宣旨:“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孙元起往西北陕西、甘肃等处公干,考察兴办学校、洋务诸事宜,谕令沿路地方州道府县予以保护,不得玩忽。此谕。”

除了给太监塞了一封银子时感到别扭外,领到圣旨总体感觉良好:有了这道圣旨,路上的安全和饮食再也不用担心。想来是自己给慈禧老奶奶节省一百万两银子,她便投桃报李,给了自己个好处。

一旦有了安全保障,孙元起的心思又活泛开了:要不趁着这个机会,把西北之行变成学校的一次实习反正现在经费不成问题。把主意跟罗振玉他们一说,他们都拍手赞成,连卢弼、爱因斯坦这些年青老师也有些心动。商量一回,最终决定带上教育系、历史系、化学工程系、生物学系、系等五个系的学生,再有部分老师,以及部分随从保圌镖,一行近百人,在五月上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大学。

行前孙元起已经做好准备,代步工具是马车往返所经过的线路不同,大体上是每天走六十里,走两天休息一天。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或者天气不好时,可以多休息几日。

为什么带那五个系的学生孙元起有自己的考量:经世大学的学生要经世致用,学以致用。所以学生要走入社会中,进行实践,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相印证。教育系学生要调杏西北地区的教育情况:生物系学生,要收集西北地区的动植物标本:地理系学生要考察西北地区的地质地貌,绘制地图:化学工程系学生,要杏找各种矿物样品:历史系,要投集拓印各地的金石文字和图书方志。按照规定,每位学生每天都要写考察日记。考察结束后,每人还要完成一篇考察报告。

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平日里难得有这种集体外出的机会。

这种类似春游的实习,无疑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也让他们有些严肃的表情恢复了活泼。在马车上,大家围在一起或谈天说地,或读书论辩,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偶尔,有学生发现一种新奇的植物,或者一块无名的墓碑,大家一窝蜂跳下马车,围在那里,指指点点。

孙元起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欲和地方上的官圌府联系,只想安安稳稳地一路考察下去。但他明显是小瞧了这些地方官,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知道了消息,早早在沿途接送、保护。在这些官员看来,首先,这位孙大人眼下是钦差大臣:其次,他本身就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外放便是地方大员,没准那天就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第三,他后台为大学士、学务大臣孙寿州中堂所以,无论如何,好吃好喝好招待没错,要哄孙大人开心,不要给他添堵添乱。

这些官员的认真保护,自然是有好有坏。

好处是安全不再是问题,看看周围几百扛枪抬刀的兵丁就知道如何安全。听说孙元起收集各地的图书方志、金石文字、动植物标本这类东西,第二天地方官员就能给你送来全县的各种资料。就比如,别说各种手抄本、明清刻本,宋元刻本、整套的佛道藏都有。还没走到陕西,车队里已经多了好几车图书,其中不乏各种珍稀善本。再说要植物标本,有位县令直接把一棵百年古梅给连根挖起,送了过来,据称,这株梅花非常奇特,花期长达数月之久临走,吃穿用品不说,银票都是一沓一沓地送,弄得孙元起好生为难,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好处不少,坏处也不少。孙元起每天都要和这群官员周旋,免不了砒筹交错杯盏狼藉。学生根本就不能出去走动,地方官员生怕这些人出去是体察民情,收集自己的黑圌材圌料,常常用“匪帮横行”“野兽出没”的话语来搪塞,采集标本啊、绘制地图啊、寻找矿石啊之类的活儿自然干不成了。甚至有苦大仇深的苦主,听闻钦差大人过境,拦路告状喊圌冤,孙元起那叫一个为难啊

为了避免麻烦,只得派人去前面打头阵与地方官约法三章,只需要帮忙拨集地方上的植物标本、图书方志、金石文字,沿途稍加保护即可:至于财贿、请托、宴请,一体禁绝。

在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内地旅行无疑是一件危险而艰苦的经历:危险,是因为路上安全都难以保证,荒山野岭中,有马贼盗匪横行,劫财是小,甚者奸圌淫杀戮:加上饮食不卫生,中暑、风寒、霍乱、疟疾等时常发病。

艰苦,是因为道路交通实在太恶劣,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孙元起这一行均是青年小伙子1各地皆备好饮食,还有兵丁保护,自然没有什么危险。加上天公作美,这一路行来,睛天倒占十之。而且本来就是越往西北,雨水越少。大家说说笑笑间,居然没有人中途生病掉队。那些文科学生,还时不时的写几首诗、填几首词,“呈孙学士斧正”。

关河形胜1山川襟带。渡过黄河,眼前景色一变1只见千沟万壑、莽莽苍苍。虽然已经夏初,举目所见,却没几点绿色,只有裸圌露的黄土、干涸的渠道、贫瘠的土地、饥谨的农民。在这里,看不出生机1也看不到传说中的天圌府之地、帝王气象。

孙元起站在山顶,学生们簇拥在周围,更远处是护卫的兵丁,干燥的南风带着尘土1卷起衣襟猎猎作响。指着面前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作为历史家的卢弼1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讲起,用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灾难后果:殷周时期,陕北一带气候温暖潮圌湿,类似于今日的江南,山野之间草木丛生,河水清澈,野兽遍地,土地肥沃,物产富足。但在春秋以后,此处战争频仍,加上人口增多,肆意的砍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随之出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环境破坏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是人类自己吞咽苦果。环境与气候交互作用,让原本富饶的土地颗粒无收,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农民最终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形成了李自成之类的流寇,以致覆灭一个硕大而文明的帝国。

学生们听得很仔细,不少人掏出纸笔做起记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