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7(1 / 2)

加入书签

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向外务部递交照会,希望派遣游学生。外务部这些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就把照会给退回去了。三番五次,洋人就想出个办法,说是大清每接收一名游学生,可免除辛丑合约5两白银。”

每人5两,2oo人,那不是一百万两孙元起张大嘴巴:怪不得老太太那么和颜悦色怪不得老大人和那个死太监都说“才”原来如此。

“光绪二十七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我大清要向俄、英、美、日、德、法、意、奥、比、荷、西11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这么算下来,每年至少也得一、两千万两。民生艰辛哪,如果多收些游学生,可使万民稍苏,也算是莫大功德。”老大人沉吟道,“你们收了2生,就是一百万两,可以去一省之杂税,不知救活多少百姓,甚好甚好”

孙元起听老大人这么一解释,顿时心平气和多了,毕竟是解救国人。转念又一想,很疑惑地问:“叔祖大人,我们不是还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这些大学堂么每个学堂都收个一、两百人,怎么也能收一两千人,这样不是更好吗”

“你觉得那些大学堂如何”老大人轻笑道。

孙元起嗫嚅半天:“虽说他们这些大学堂科学技术方面只有国外中学水平,但是在中国文学、历史等方面,应当颇为专长”

老大人嗤笑一声:“你以为,那些洋人会来学习我中华典章制度、文学辞章么明说吧,洋人们指定是去你们经世大学。”转而又一笑,“老夫功业寂寂,数代之后,恐不免归于尘土。然而为你们学校题一校名,或可附骥尾以留名百世,也算意外之喜。”

“如果,如果”孙元起心想,早知道,学校建设的步伐应该更大一点,或许可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解救更多人于水火之中。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唉,就目前来说,2oo人都是太多了”

“呵呵,百熙不必担心。老夫以为,洋人要求招录一人即可减免银两,其中实有颇多窍门可以利用。”老大人捋着胡子,眯着眼睛,“比如招录之后,每月考试,不合格者予以退学。我大清会试过后,殿试尚有刷退者。考试不合格,想来洋人也无话可说。再比如授课以华文,洋人不明华文者,先往他校补习华文,合格者入学”

老大人一条一条说,但觉这规定中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可以利用。孙元起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了一回。老大人忽然问道:“对了,百熙,你每年收2洋学生,太后可有什么封赏”

“好像有”孙元起点点头,迷迷糊糊听见那个老妖婆封了自己个什么官职,“好像是个什么进士出身”

老大人打断孙元起,急切地问道:“是赐进士出身还是赐同进士出身”

“应该是前面那个。”虽然两个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后面一个听起来挺别扭的,如果老妖婆说的是这个,自己应该有印象。

“好”老大人很兴奋,轻轻拍了一下桌案,“自明以来,殿试分三甲,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赐进士及第最好,毕竟难得。所以士子出身,总以赐进士出身为正途;若是赐同进士出身,便觉下人一等。曾文正公一生道德、勋业盖世无双,独有一心病,就是赐同进士出身,终身以为耻辱。而今百熙有了出身,以后出入馆阁六部,再无难处。嗯,好还有什么封赏没有”

“噢,还有一个翰林院什么学士,没听清”老妖婆说的话,孙元起没太认真听。

“翰林院侍讲学士”老大人站起来,一脸迫切。

孙元起只有陪着站起来:“耳熟,好像就是这个。”

“哈哈哈,好好好”老大人开怀大笑。孙元起还没有见老大人这么高兴过。“老夫把翰林院腾出空位的工夫,终于没有白费好,好,好”

孙元起可不知道这个“翰林院侍讲学士”有什么好的。

笑了一会儿,老大人才坐回去,慢慢与孙元起解释道:“呵呵,我大清为官有两道坎儿,一个是七品,过了七品,才算得是真正的官员;还有一个则是五品,不过五品,始终是府县地方官,过了五品,才算登堂入室。而后一道坎儿尤难跨越。百熙一下子从国子监司业到翰林院侍讲学士,算是越级擢升,把这道坎儿轻轻迈过,而且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最是难得“看来百熙你还不知道这翰林院侍讲学士是什么吧这侍讲学士是从四品,虽然在光绪二十九年把侍读学士升正四品后,没有原先那么清贵,那也是京官中头等的好差事,最适合养望。只要待上数年,外放之后,或是一省学政,或是一省臬司,便算得上是方面大员。如果不外放,再升为内阁学士,十年之内尚书、侍郎也唾手可得你看这侍讲学士如何”

第九十九章这回断送老头皮

孙元起这回大致明白了:这大清县处级是正七品,厅局级是正五品,副部级是从二品以下,省部级各部尚从一品。正七品以下,只能算是普通公务员,或许有些小官职,但算不上领导。正五品以下,大小算个领导,可是还是土老帽,接触不到高层机密,算不得搞政治的。自己现在的地位是略高于市长知府的高官,官职类似团中央副书记,勉强算是高层。嗯,小高层可惜自己知道大清没几天活头了,具体点说,还有六年多。可不能因为搭上这艘破船而害了自己啊况且自己既没有从政能力,志向也不在仕途上,只希望能建设好经世大学,培育出更多的学生,为国家培养元气。当下,孙元起便说道:“侍讲学士什么的虽然前途很好,可是、可是我不是当官的料啊”

老大人笑了笑:“这普天下,有谁生下来就是当官的料隋唐以前,做官的多半是门阀世家子弟,家里自打小是会培养从政之术。可自五代以后,这做官的渐渐变成寒门子弟,从小只知道读书赶考,等中了举之后便牧民一方,天下不是照样稳稳当当的么也没见出什么大乱子只要你想学,为官之道不比你那物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