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3(1 / 2)

加入书签

,我想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立经世大学附属高等学堂、中学乃至小学”争取在江、淅、皖、赣等优秀的生源地设校。到时候由学校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分管附属学校的建设和考核,具体办法到时候再议。

“经世大学要培育出大师,一些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比如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这是今年的重要财政支出方向。并且本年度可能会有英国的一些学者、留学生过来,住宿、饮食、学习场所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一此建筑待天气回暖就要动工了。”。

张元济皱皱眉头:“如果洋人来得很多,会不会和其他人冲突”。

孙元起倒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磨挲着微有胡茬的下巴:“要不把这些建筑单独建在校园一角,离其他人稍微远些,一起上课,但平时接触较少,或许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这样也好。”。张元济认可了这个方案。

“孙校长,你带回来的那些西文书是不是也要单独放”。作为图书馆馆长的王国维乘机插一句话。

现在的图书馆包括终文楼,专门存放老终收集的图书,因为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等犯忌讳的物件,很少开放:成蹊馆的图书室,存放一些学生用的图书资料,都是些常见的十三经注疏、石印本二十四史、子史精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还有就是在建的“甲天下”博物馆,专门收藏甲骨文文献。说起来,学生能用的只有成蹊馆图书室。除去终文楼、甲天下,一所大学图书馆只有这么点,是有点儿寒酸。不过学校老师都有自己的藏书,甚至有些人藏书还非常丰富,比如杨守敬,根本不需要去图书馆找书。

沉吟片刻,孙元起说:“把终文楼一层、二层收拾出来,单独存放这些西文书籍吧,面向全校开放。今年大图书馆建成后,再把这些书移过去。对了,王先生,我想从今年起,每年有一笔十万两左右款项,专门收集购圌买各种图书、古籍。争取在未来几年内,把图书馆建成国内首屈一指的藏书地。至于如何买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我就不献丑啦”。

会议室内一片轻笑。

十万两白银,或许有人认为没多少。这么说吧,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淅江陆树藩把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配宋楼以及守先阁15万卷图书,卖给曰本岩崎氏财团的静嘉堂文库,售价10万日元要知道,仅丽宋楼里,就藏有宋本200余种,元本400余种。至于其他的,就可以想知了。

“十万两那尽够了实在是太好了”王国维兴奋得直搓手:“前些日子,在琉璃厂见了一卷唐写本的老圌子化胡经,据说是在敦煌发现的,实在是好极了,可惜要达两银子,太咬手如今终于有办法啦”

“你刚才说什么”。孙元起听见王国维的话,猛然一怔。

倒不是孙元起怀疑王国维利用学校公款,购圌买图书中饱私囊,清末士子的操守还是值得信赖的,更何况这种国学大师只是他听到一个令后人叹惋不止的名字:敦煌

第九十三章春在溪头荠菜花

见孙元起发问,王国维也有些吃惊,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小心地措辞道:“我说,前不久我在琉璃厂看到唐写本老子化胡经,非常精妙,只是要价120两银子。因为此书并非学校所急需,所以我没有买。怎么啦”

见王国维和诸人都望着自己,孙元起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了,连忙掩饰道:“呵呵,不好意思刚才听到静安说老子化胡经这个名字,觉得好生奇怪,所以有些惊讶。”

王国维不以为有它,当下还热心地解释道:“百熙校长不知道这本书,也在情理之中。早在西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和沙门帛远争论高下,于是就伪造了一卷本的老子化胡经,讲述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函谷关后,度流沙,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后来陆续增广改编为十卷,成为道教徒攻击佛教的主要依据,想借此提高道教地位,好超越于佛教之上。

“因为此书引起了道、佛两教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唐代,高宗、中宗两位皇帝都曾下令禁毁此经书。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又下令焚毁道藏中伪造经书,其中第一种就是这老子化胡经。从此以后,这本经书便亡佚了,连明代编纂的正统道藏里也没有收。

“别说百熙校长你,就是一般的读书人都不知道还有此书。那琉璃厂的书贾,个个都是目录学的行家里手,自然知道此唐写本属于硕果仅存,所以漫天要价。”

孙元起貌似在听讲,其实心里却在思忖:也不知眼下敦煌遗书到底散逸了多少,既然连北京都有了,想来已非完璧。这样的话,打歪主意的人就不止一个两个,其中恐怕少不了有巧取豪夺的洋人和为虎作伥的二鬼子。看来,自己不能再等下去,哪怕今年推迟去美国,也要去敦煌走一遭,会会那扫地的王道士只是如何去偏僻荒凉的西北,却需好好思量一番。毕竟这不同于那甲骨,几文钱一斤,地下挖挖就有,人家不以为意,找几个淳朴的老农就可以搞定。现在不少人都知道这敦煌遗书的好,如果自己明目张胆去,那些上官眼一红,雁过拨毛还是轻的,少不得连皮带肉都吞下去这边孙元起在胡思乱想,那边张元济却轻轻一拍桌子:“说到买书,我倒有一桩头绪”

听到击案声,孙元起回过神,道:“菊生先生请讲”

张元济接着说道:“去年秋冬间,蔡鹤琴先生来信,说绍兴徐氏的镕经铸史斋藏书要出售,问我们学校有无意向购买。因为那批藏书有50多橱,当时学校经费也不宽裕,所以我就婉言拒绝了。这才过去数月,那批书又价值不菲,想来还没有出售。如果我们要买书,不如就向蔡鹤琴问问,看能否谈拢毕竟一家的藏书会比较系统些。”

一旁的罗振玉此时插话道:“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我和绍兴徐氏兄弟等在上海创办务农会、农学报,并在昆山购地垦荒,辟种植试验场,期间曾有过一段交往,对他们甚是了解。徐氏兄弟家富资财,嗜书好学,藏书在浙东冠绝一时。

“尤其是兄长徐树兰,思想非常开明。所有古籍不像别人一般珍藏深扃、秘而不宣,而是允许他人借阅。鹤琴就曾在徐家校刊图书多年,所以学问精进,一日千里,终以得题名金榜。

“前几年,他独自捐银三万余两,在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古越藏书楼,供家乡读书人免费阅览。真是功德无量可惜此举也耗尽了他们家底,加上前年徐树兰病逝,导致家贫如洗,如今只能靠出卖图书补贴家用了”

说到此处,罗振玉一脸感伤。

孙元起也有些触动,便对张元济、王国维说道:“你们商议一下,如果合适,哪怕价格稍贵些,就把他们买下来吧”

想了想,又补上一句:“自从咸丰以来,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发、捻、回等祸乱,很多珍藏已久的书籍都焚毁散佚。如果现在不注意保存,将来会追悔莫及。如果以后再有什么好的藏书出售,我们就是动用学校的保证金,也要买下,毕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