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82(1 / 2)

加入书签

言文写信,关键还能了解一些旧文人的客套礼节。比如“贤弟“二字,就大有学问。

光从年龄上讲,孙元起比张贻惠大十岁;而且孙元起是大学校长,张贻惠只是某高中的学生;再说,孙元起算半个官员,张贻惠还是个未入宦途的读书人。按照道理,称他“少涵贤侄“,最是合适,也丝毫不为过。可信的台头还是自降一辈。称他为“贤弟“。

不仅如此,在日常交往中,除了辈分明确、不好乱圌伦的,一般上官给下级、长辈给晚辈、老师给学生写信,亲近点的都会用“贤弟“来称呼。这是一种抬举,表示尊重。可下级、晩辈、学生回信时,还是得乖乖用“大人““前辈““先生“之类的尊称,不能傻呵呵地来个“某某仁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不识抬举。

这,就是清代的一种礼节。也是来了很久之后,孙元起才渐渐明白的。这个时候中国,有着一套自己的交往游戏规则,还没有被西式礼仪所同化。

当信封上写地址写到“张贻惠“这个名字的时候,孙元起忽然灵光一闪:张贻惠貌似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名字好像、大约、似乎和张百熙还有些联系或类似。难道仅仅因为都姓张停笔思忖良久,仍没有头结,只好作罢。

没错,张贻惠和张百熙确实有点类似,因为他们都当过孙元起母校的校长。本来就仅在校史上见过几回。再加上时间久远,孙元起一时半会儿哪能回忆得起来

话说张贻惠这人确实很牛。他父亲是进士,曾做过内阁中书,结果几个儿子的志向都不在四书五经八股文上。张贻惠和弟弟张贻侗、张贻志更是喜欢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奇技淫巧“。即便如此,也不影晌张贻惠在科举道路上的突飞猛进,人家12岁就中了秀才

可惜张贻惠志不在此,十五岁到南京应乡试,看见江南高等学堂招生,心里痒痒的。偷偷报名考入了这所学校。学习两年后,他又考取安徽留日公费生,随后圌进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学习。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出任校长。

随信并附上二十两银票,算是稿酬。也算是旅费。等老郑把邮件送走,孙元起又在物质正反说下面加了一大段评点引申,包括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的重要作用、发现反物质的可能途径等。

张贻惠的论文本来就短,孙元起再一发挥。等写完,就发现自己的评点甚至是原文的三四倍长。比梁启超给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还夸张人家不过是序言和正文一般多而已。对了,梁启超写的那篇序言,就是后来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

有心把自己的评论撤掉,可没有了评论的物质正反说根本不像一篇论文,倒像一个谈空说玄的哲学论断。没有办法,只好吩咐编辑部把物质正反说作为本期学报重点推介文章,印刷的时候字体大一号;至于自己的评论,就字号小些,免得喧宾夺主。

孙元起是这么想的,可历史不会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原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反物质的队伍,几乎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会引用他的那个评论,反倒张贻惠的这篇论文很少有人提到。导致后世论及反物质时,把反物质的发现权也归结于他。真真是喧宾夺主了

自从学报第二期开始,孙元起决定每期的发刊词,都向读者介绍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比如文科第二期,就是请孙诒让阐述新鲜出炉的甲骨学。至于这期理科的发刊词,孙元起则请自己的太太薇拉操刀,介绍化学肥料的功用与生产工艺。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验,薇拉对于化学肥料的整体情况已经有所了解,由她来执笔,最是恰当不过了。

在忙着编辑理科学报的时候,东北形势也日趋紧张:俄国在第三期撤军期限到来之后,不仅拒不撤兵,反而又重新占据奉天省城,并拘禁奉天将军增祺。针对曰本的咄咄逼人。沙皇认为“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开始在国内呼吁国民“流圌血牺牲“、“保卫祖国“,大造战争气氛。

曰本意识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也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两国谈判过程中,日方通过不断提高要价,迫使俄方先翻脸:开始要求俄国承认它对朝圌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则要求在“北满“及其他地区的权利。

清廷也发觉东北战事迫在眉睫,一方面让驻俄公使胡惟德与俄政圌府交涉,希望尽早按约定撤军:方面电谕袁世凯火速进圌京,筹议日俄开战前后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至于中国那些留日学生,早已经陆续潜入到了东北。

以前学校学生获得时事消息。除了到阅览室翻阅报纸,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了。刘斌从美国带来的广播设备,凭空给大家增添了一条新途径。最初架设广播的时候,校工家属还围着电话杆子琢磨半晌午:孙先生研究出来的东西真日怪唉。笸箩大的喇叭里面居然藏着个小人不给吃,不给穿,只要通上电,小人每天就能叫唤一个时辰

看来刘斌在美国这几个月时间没有空度。设备漂洋过海,一路颠簸,在刘斌手上,经过几天的调试便可以正常播报了。没过多久,每天中午、下午进餐前后高音喇叭播报的新闻报纸摘要,就变成大家获取最新消息的主要方式。

这天中午。孙元起给学生们上完物理课,和学生一块儿往食堂走去,顺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广播准时晌起,最先是些花边新闻。至于国内外军政大事,一般都放在最后播,免得破坏大家情绪,进而影响食欲。孙元起就听见广播中宋景尧清脆地说道:从嫦娥到万户,飞翔天际、漫步云端,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也是发明家苦思冥想的课题。人类真的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生飞翔吗现在,除了热气球,我们又有了新方法。

据京津泰圌晤圌士报消息,在美国有一对从事自行车修理的莱特兄弟,他们从1896年开始就一直对飞行研究比较痴迷。今年年初,他们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机械。并取名为“飞行者1号“。近日,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的一处沙丘上,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试飞,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在随后几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三次试飞。取得的最好成绩是飞行260米,留空59秒。

学生们还对这则新闻评头论足,笑话第一次试飞“飞行36米、留空12秒“的飞行者1号还不如在成蹊馆上扔下的纸飞机,孙元起却仿佛如黑夜中见到一丝光亮:飞机

只有自己流了鲜血,才能让国家获得尊重;只有让敌人留下鲜血,才能让他们学会尊重。中国要想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东方,战争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刘斌说的,赢得战争,不仅需要勇猛的军人,还要有先进的武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