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0(1 / 2)

加入书签

最终以四万万两白银换得一时苟安,这可都是万民的膏血呵当此时,国未亡实已亡,民未乱实将乱。

“我来日本,听闻游学生中有人倡言暴力革命,以为国家危亡,皆是封建统治的缘故。若想国家振兴,首先便要推翻这满清统治,然后建立全新的共和政府,则国家强盛可期、民众富裕可待。私以为,振兴中华之路,其在兹乎

“昨日闻君一言,转觉即便暴力革命,也不能扭转中华之颓势,反而南北争斗,遍地刀兵,使得中华之惨状,尤甚于今时今日”梁启超攒眉蹙额,不胜愁闷,仿佛愁肠百结,困顿无计,“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中华的路到底在哪里难道真的只能坐等亡种亡国么”

“就目前形势来看,清廷陈旧腐化,而且民心思变,暴力革命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了”孙元起怕他又想起保皇党的那一出,事先给他打预防针,“如果想改变,只能从改变革命党本身入手。”

梁启超思忖片刻,猛一击掌:“是极革命党人之起事,不在太后病危之际,便在太后身死之后。近时帝后自西安回銮,一路车马劳顿,尚无偶恙,足见太后康健,应还有五至十年之寿。百熙你也推测是十年左右,应该不谬。十年后的青年学生、青年士兵,如今不过是少年,如果施与良好的思想教育,使其明白革命之目的、肩负之使命,心中自有主见,不为政治家所迷惑。纵使南北兵戎相见,士卒皆从正确之一方,则欲图私利者,其可得乎”

“是的,”孙元起也赞成梁启超的思路,“民弱则国弱,民强则国强,国民素质决定一国政体的优劣。正是由于中国民众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知道如何抉择,才使得中国只能由政府统治,陷入了南北相争、彼此杀伐的深渊。我们必须把中国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广大民众身上,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身上。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改变他们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的毛病,让他们具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观念,以及高度的政治觉悟,时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要义。由此出发,改造中国社会,选择合理制度,建设一个民主富强新中华的目标必能实现。”

“对”梁启超兴奋地站起来,在过道中一边踱步,一边大声说:“欲建新中华,必先新民众。苟有新民众,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那些中老年人,让他们接受新思想很困难,关键是在青少年。明日的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青少年今天的责任,则在你我肩上”

梁启超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盯着孙元起:“原来百熙早有定见,是不是所以你从前几年就开始办学校、编教科书,就是想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是不是很好,很好我就知道,我们中华必然会有大智慧、大魄力之学者,在此危难时刻迎风奋起,左右国家,启蒙民众”

孙元起摇摇头,心想:自己的本意,最初不过是为了谋生,后来稍微开阔些,想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好,直到立意创办学校,才有一丝科技救国、教育救国的想法,现在也是如此。却从来没有想到梁启超所说的那么宏远。

梁启超复又挨着孙元起坐下:“百熙,你编的教科书,我认真拜读过,非常好。可是也有一个小毛病,那就是新思想、新理念没有大张旗鼓地予以突出当然,我也知道,在现今国内,这些都是犯忌讳的,而且你在生物思想品德等教科书中也隐约提过,不过还不够。我觉得,你还可以再编一套历史或者地理的教科书,把国家、民族等观念融入其中。要知道你的教科书在江南流布极广,几乎只要是有学堂的地方,就有你的教科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有责任、有义务宣传这些”

让我编写历史、地理课本搞笑的吧这就是问村长,村长也不知道啊。孙元起就要出口拒绝,可那些话,被梁启超充满希冀的目光生生地逼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只好硬着头皮答道:“好吧,我尽力。”

梁启超这才满意,抬起头,望着东方的太阳,最终喃喃低语:“我在日本,不能回国,不过我还能办报纸、还能写文章,也要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培养中华新青年而鼓呼十年、二十年后,我深爱的中华,你会变什么样呢”

下午,横滨港口人来人往,太阳照在东京湾的海面上,波光粼粼。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客轮缓缓离开码头,孙元起和杨度等一行,扶着栏杆,挥手作别岸上的梁启超、马君武等。等岸上的人都杳不可见,才走回甲板上。

翻着手中的一摞教科书,孙元起越发佩服20世纪初那些一心为国的热血志士。听闻孙元起要为中国学生编写教材,需要相应的参考书,不用梁启超吩咐,那群小伙子就四下寻觅,买的买、借的借,不过一上午,就找来了十多种日本出版的相关教科书。

依着本来的意思,就是参考这些书的内容和体例,用自己中学学过的历史书模式来剪裁,再请学校的几位国学大师审阅一番,不出什么大的纰漏。虽然总体上有些剽窃的嫌疑,却也不妨碍使用,再说,自己剽窃的还少么大致翻了几本,孙元起不觉皱起眉头,这些教材大多是日语写的,比如桑原骘藏东洋史要、市村瓒次郎支那史要、小川银次郎东洋史要等,自己全然看不懂。想起杨度曾在日本留学,便询问道:“皙子,你的日语如何”

“杨某在日本近半年,虽然日常的对话、普通的报刊没问题,还是有很多东西不太明白。”杨度一脸谦虚地说道。

“”孙元起直接无语,果然低调的谦虚才是高调的炫耀想当年,兄弟我学英语,半年才背完二十六字母,会说几句“goodorng,teacher”、“goodbye,”而已。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顺手把递过一本教科书,问道:“这本书,你没问题吧”

杨度随手翻翻,满脸自信:“要说别的,或许还有不明白的。要说这类东洋史,一点问题没有”

“如果杨兄这几日在船上有空,敝人有个不情之请”孙元起对着杨度微微鞠个躬。

“请讲”杨度拱拱手。

孙元起拍了拍手中的一大摞教科书:“任公命我编一本教科书,结果给了一大堆参考书都是日文的。如果皙子兄有空,想烦请你从中选出三五本优秀的,乘着在船上的空暇,给我讲讲书中的内容和体例。”

“正所愿矣,不敢请耳”杨度干脆地答应了孙元起的请求。

这客轮从横滨出发,还要停靠大阪、神户、福冈、长崎等地,最后到天津塘沽总也要三四日。从第二天,杨度就上、下午各给孙元起讲授内容,正好能把一本说完。在讲述过程中,杨度还时常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说这儿错了,根据汉书应该是怎么一回事儿;这儿漏了一件大事,资治通鉴是怎么说的孙元起也跟着学了不少知识,捡里面重要的、对自己编书有启发的,都认真抄下来。

到了第五日早上,两人就不再讲课,因为海水已经变浑浊,想来天津近在咫尺了。

孙元起正在甲板的僻静处怅望,就见杨度摇着一把洒金纸扇,一步一步踱过来。孙元起见了,心中暗暗发笑:这海上早晨甚凉,风也很大,这骚包还拿拿着纸扇扇啊扇的,也不嫌冷,耍酷卖萌么

杨度看孙元起盯着自己的折扇看,直以为是喜欢,便“刷”地合上折扇,递了过来:“这是我写的扇面,若是喜欢,便送与你”

“”孙元起自然不能说不喜欢,只好接过来,还装模作样地打开看看,上面是句诗:“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因为是楷书,孙元起倒也认得,当下抱拳:“好句,好书法谢谢皙子兄割爱。”

“哈哈,客气客气”杨度在孙元起身边立定,一起凭栏眺望。突然,对孙元起说道:“百熙,你是否奇怪那天在横滨,为何我要替你和任公斟酒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