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2(1 / 2)

加入书签

支付8万元,it则答应给10万。如此一来,短时期应该是足够啦

登上轮船,孙元起才愈发担心北京家里的情况,不知道老佟、老赵、老郑这三家人好不好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闹北京有没有波及呢学生们有没有好好学习或许,这就是“近乡情更怯”吧。

义和团运动期间,天津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因为时常有拳民出没,已经被认为是不安全的港口。故而“杰拉尔德号”邮轮将停靠在上海,而不是孙元起出国时的天津了。

在中国北方各省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夏天进入。英、美等国害怕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危及它们在南方的既得利益。6月中旬,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霍必澜经本国政府同意后,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分别提出保证:如果他们决心维持秩序,将会得到英国在华海军的支持。刘坤一、张之洞向来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并拒不执行清廷向列强宣战的命令,他们经过几度密商以后,同意霍必澜的建议。26日,他们向上海各国领事提出所谓中外互保章程,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双方“两不相扰”。官方文电,义和团,第3册,第338页各国领事十分赞赏,表示原则上同意他们提出的办法,但认为必须得到各国政府批准才能正式签字订约。张之洞等人到处张贴告示:“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后来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沿海督抚也陆续参加“互保”。这样,“东南互保”的地区,就从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进而扩大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省,几乎占全国半数的省份。中外互保章程最后虽没有签字,但有关条款实际上是实行了。在“东南互保”的情况下,即便京津唐一带战火四起,上海滩还是依然繁华如昔,歌舞升平。

孙元起站在甲板上,看着渐渐清晰地上海外滩,心中想起的就是书上最常用的俩词儿: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时候,应该“恢复”大清臣民的打扮了。喝了一年的牛奶、穿了一年的西服,如今看到行李中的假辫子、长衫,恍若隔世。

行李主要是在美国买的书籍,船靠岸后,雇了两个力夫扛着,准备先找个客栈住下,明日便买票回天津。越是离家近,越是希望早些到家。

这是孙元起来到清朝之后第一次到上海,出了码头,正思忖着要不要找个人问问路。猛然间,却见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大横幅:“热烈欢迎孙元起博士归国。”这字可比初到美国时卢瑟福所举牌子上的字儿好多了。孙元起却是疑虑:我在大清也没认识几个人呀

但人家既然知道自己的名儿,那定然是认识了。迟疑间,便抬步走过去。走得近了,看见其中有好几个人冲着自己挥手。嗯,看上去有些眼熟,貌似以前在哪儿见过。

“百熙先生”有个小伙儿按捺不住,跑了过来,接过孙元起手中的行李,冲孙元起嘿嘿直笑。

孙元起在清朝就认识那么几个人,仔细一想,记起来了:“你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吧”

“是,是,我是李国秉,字君衡的。”那小伙儿挠挠头,“呵呵,我就知道,名声大噪的扬克约翰逊教授就是我们的孙先生。”

“嗯,”孙元起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看着后面跟着过来的几个人,“你们都是京师大学堂的吧怎么到了上海”

“先生不知道么去年闹拳匪的时候,大学堂管学大臣许大人因为进谏被赐死,教习刘可毅先生也死了。京师大学堂生徒四散,校舍封闭,藏书损失殆尽。皇太后便下令停办大学堂。没办法,我们就转到了上海的南洋公学。”那几个人还在向自己鞠躬敬礼,李国秉啪嗒啪嗒几句话,就大致把事情说清了。

孙元起点点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国家多难,大学堂也难免池鱼之殃你们能继续读书,好事儿,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李国秉还想说什么,后面的几十个人围了上来,这回却是都不太认识了。其中的几个,倒像是记者打扮。

好在有人跑上来,充当了临时傧相:“百熙先生,您还记得我么在下是商务印书馆的石韬玉,去年曾在京城拜访过您”

“哦,记起来了,那还是去年四五月间的事”孙元起记得确实有那么一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自己还把写好的教科书手稿寄给他来着。只是时间久了,知道名儿,和人对不上号。

“百熙先生好记性”石韬玉随口捧了一句,“那请允许在下向您大致介绍一下在场的诸位贤达”

一阵抱拳见礼之后,才知道到场的有南洋公学总理张元济、东吴大学校长葛赍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等各界名人,此外还有各个学堂的学生,以及字林西报、文汇报、中外日报、国闻报等报社的记者。

这些人里面,除了商务印书馆的诸位,都知道“扬克约翰逊博士”,也知道“孙元起百熙先生”,却不知道两者是一人。等到了码头,便见着举着横幅的商务印书馆,两下一交谈,才知道“著名的青年科学家”扬克约翰逊博士,就是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孙元起百熙先生。大家不禁相对嗟叹。

寒暄已毕,见缝插针的记者们开始发问:“百熙先生,请问您的贵庚是”

“百熙先生,请问府上是哪里的”

“百熙先生,据传孙寿州中堂是您的叔祖,是这样么”

“百熙先生,您年未及而立,已然是世界闻名之格致学家,亦是扬誉九州之教育家,可有秘诀”

层出不穷的八卦问题,让孙元起一头汗水:确信这些人不是花边小报的记者看来,无论哪个年代、哪个种群,不分性别、不分老少,八卦是所有人的爱好啊

不仅记者们问得兴趣满满,便是边上的听众也觉得兴致勃勃。就在孙元起有些穷于应付的时候,终于有人不耐烦了,见缝插针,扬声问道:“孙先生,据闻您回国后,将创办一所新式的大学堂,您能大致介绍一下情况么”

这个问题是左功先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