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33(1 / 2)

加入书签

清风书院学子日后的出路还能提供一个为名请命的平台这倒是好事一件”

“不仅是好事对清风书院的声望也是一个提升的契机”秦百川笑道:“大颂的首个报纸秦某便是打算将自己的构想与清风书院的严谨、威信结合再需要就是官府的大力支持任何人、任何机构不得仿造只要这些条件都具备用不了多久报纸便会成为江陵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到时候全国各地我们都可以增开分社由清风书院派遣记者、编辑过去运作得当的话我们的报纸就是这个时代主要的舆论导向说不定清风书院的名头会牢牢压制国子监”

“压制国子监”方子长和朱天翼脸上俱都是露出振奋之色地方书院压制国子监这对他们來说也是多少银子都买不來的诱惑

第461章 都有哪些难题

“秦大哥,”两个老院士已被秦百川的报社创意完全吸引,甚至都已经失去了具体的辨别能力,薛诗涵倒是还能保持冷静,开口道:“我有几个问題,不知道秦大哥能否解决,若是能够解决,这创建报社的想法自然可行,但若是解决不了”

“你说说看,”薛诗涵似乎有些怕秦百川不高兴,可秦百川却摆了摆手,不怕有问題,有问題解决了就是,

“我大概总结了几点第一是你们今天谈论的重点,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題如果按照秦大哥的说法,必将要投入大批的人力,这些人的薪俸从何处得來,是清风书院,还是官府,”薛诗涵首先问道,

“客观來说,这件事需要吕大人上报给皇上,唯有皇上下了圣旨才可以支持报纸的合法性你觉得让皇上出银子给咱们的人,可能吗,”秦百川反问,

“不太可能,”薛诗涵又道:“那现在问題就來了,秦大哥的意思是说由清风书院承担薪俸,那我们的收益又从何处得來,秦大哥可要知道报纸这种文字性的东西可不是寻秦记,大家天天都要吃饭,不需要识字,”

“这的确是个问題,”方子长稍微冷静了下來,看着秦百川道:“清风书院能从朝廷得到一些资源,在纸张方面有些补贴,可按照你的规格來说,每一张纸成本可能就需要三文钱,若算上印刷、人力,只怕卖出一份报纸便要亏一份的钱,不过有你前面借读生和补习班的点子,办报社的盈利与否,却也不是那么重要,”

方子长笑容里稍微带着一些奸诈,他甚至都觉得清风书院占四成股份都有些多了,原因就在于哈,一旦亏损可是要按照比例往里面投钱啊,

“老院士,秦某是生意人,只赔不赚的买卖又岂能去做,”秦百川扯掉因说太多话嘴唇上的一块白皮,心里也是颇有些无奈,报纸这种新生形式他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受到百姓的追捧,可最终还是忽略了现实问題,这时代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这样一來,每天发行几十万的构想目前不太可能实现,

“看來你有解决的办法,”方子长满心期待的问道,

“秦某之前说的的确有些考虑不周,老百姓不识字这是制约报纸影响力的客观因素,可只须我们稍微调整一下报纸的针对人群,以及发行途径,提升报纸的附加价值,也不是沒有办法解决,”秦百川抬头说道:“之前我异想天开,想办综合报纸,现在倒是不妨将一些特别的板块提炼出來,比如说,秦某在经商上有些点子已被江陵商贾吸收、模仿、采用,那我不妨每月推出商报,就是所谓的月刊,刊登的都是秦某的一些经典案例、营销手法,如果我们一份报纸的成本是十个铜板,秦某将价格定在一两银子如何,”

“成本十个铜板,定价一两银子,”方子长和朱天翼全都哆嗦了一下,我去,要不要这么黑,

“或许切实可行,”薛诗涵想了想,道:“这样一來,秦大哥贩卖的便不是报纸,而是生财之道试想,花费一两银子说不定便能赚來十两,二十两,而且每月才一期,便是物以稀为贵,相信必定被商贾接受,,毕竟,秦大哥的本事在那摆着,”

“好像有些道理”经薛诗涵这么一说,方子长也有点茅塞顿开:“那是不是说,薛夫子也可以每七天开设一个诗词、韵律专刊,那些仰慕咱们清风书院第一才女之名的才子,只怕要视若珍宝了,若是在报纸上能增加一些薛夫子的画像,只怕最终的定价也不会低于一两,”

老院士这话说得可是有些为老不尊了,薛诗涵顿时闹了一个大红脸,可却找不到借口反驳,因为这也的确是一条赚钱的法子,其形式跟前几个月洛鸢“菊花已开,静候君來”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类似的办法我们还有很多,到时候再一步步商量,”秦百川满意的笑出了声音,道:“老百姓不识字沒关系,我们将服务做的更细致一些,左右也是赔钱,不如综合报纸定价就是三个铜板,到时候官府出面,责令茶楼酒肆、商贾大户每天必须要有人从头到尾读完报纸内容,这样一來,报纸上的信息不就能够传递出去,”

“三个铜板”朱天翼苦笑道:“三个铜板只是纸张的价格,这样一來岂不是如老院士所说,卖一份亏一份,老夫还是想不明白,你自己也说了,只赔不赚的买卖不会去做,可现在却又为何如此坚持,”

“因为综合报纸的赢利方式有两种途径,既发行量上赚不到银子,那就只能走第二条路子,”秦百川得意的挑眉:“当初秦某在望江楼说书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冠名权,几位应该都听说过吧,”

“冠名权,”两个老夫子知道并不是多细致,颇有些疑惑,

“秦大哥很坏呢,”薛诗涵却是笑道:“当初在望江楼,可能是觉得赚不到银子,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关键的时候停下,然后看官们让他继续说,他便提出冠名权,意思就是谁谁谁,给出多少银子,他便专门为那人说一段时间,这样秦大哥赚了银子,那些出钱看客的虚荣心也多少得到了满足”

“这样啊”两个老院士斜着眼看着秦百川,这小子,太坏了,秦百川翻了翻白眼,这是正常的营销手段,为毛就是坏,

“秦大哥,我大概有些理解了,”薛诗涵不好意思的冲着秦百川一笑,道:“你是想利用同样的手段,或者是结合驿站马车的销售手段,面对商贾收广告费用吗,”

“聪明,”秦百川竖起了大拇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