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1 / 2)

加入书签

,明武宗亲征,命张永率边兵两千人为前锋,王守仁将朱宸濠俘虏,交付张永,江彬欲诬王守仁谋反,被张永救解得免。明世宗即位后,八虎受到打击,御史萧淮弹劾谷大用、丘聚等人蛊惑先帝,并牵连张永;世宗下诏命张永闲住;萧淮又弹劾张永在江西有违法事,贬为奉御,前往孝陵主持香光;关键时刻,已任大学士的杨一清挺身而出,奏报张永在诛灭刘瑾时有大功,明世宗遂起用掌管御用监,提督团营后不久便病逝。

7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汉族,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8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9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10焦芳公元14341517年,字孟阳,明代泌阳人今河南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弘治初年移霍州知府,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不久,又迁南京右通政,后又迁礼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十月迁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吏部左侍郎大学士。正德四年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太祖之后不设丞相,大学士地位相当于丞相。正德五年五月致仕退休。终年83岁,是明代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

11朱寘鐇-1511年,甘肃省庆阳人,其祖为朱秩炵,靖王庶第三子,封安化王,后因叛乱被杀削爵。

12朱宸濠14791521,明代藩王,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他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袭封宁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13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4李廷相14851544字梦弼。山东濮州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世传李廷相是宋朝文状元李迪的后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李廷相被改为兵部主事。直到刘瑾被诛才官复原职,升任春坊中允,充经筵讲官。武宗称赞他为真学士。历官南京吏部侍郎,与父亲李瓒同朝为官,人皆以为荣。官至户部尚书。李廷相字梦弼,明濮阳开州人。弘治进士。官南京户部尚书。好藏书,卒谥文敏。著有南铨稿

正文 武侠浅谈

最近拜读别人的武侠作品,我思考了很久、很多。以前我脑海中一些不大明晰的东西,现在我能够想得比较清楚,在这里我希望能跟我的各位读者分享。

梁羽生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但是在我看来,世间本无侠江湖中更没有“侠”

什么是侠不以利益为目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称之为“侠”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为国为民者是完全发乎本心、不在意丝毫外在利益的吗不见得有人为国为民是为留芳青史之美名,有人为国为民是为子孙后代之福利,再怎么清正廉明的清官谏臣、再怎么保家卫国的名将悍帅也摆不脱这“名利”二字因此我并不认为真的有人能够抛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行侠仗义更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存身的世界做些什么,这些是我们的义务,难道我们做到了贡献社会就可以称之为“侠”了吗当然远远不够

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别忘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就有纷争古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清楚的看明白了这一点,因为只有利益才会让人“身不由己”在这样的利益的江湖中存身,还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我不相信有人能够做到

但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反对侠义之道,相反地,正因为这世间缺少真正的“侠”,我们才应该弘扬“侠”文化,在文学的领域中创造出现实中所没有的“侠”精神,使之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方向上的指引

只不过写“侠”的人已经很多了,不缺我这一个,因此我的文字只写“武”,不写“侠”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文字写出贴近人性的江湖,写出不是侠者的“大侠”

正文 倭寇史料

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后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