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65(1 / 2)

加入书签

想到这么一个斯文的人,竟然眼都不眨的杀了一百多自己人。

“都给老子听好了,女人孩子伤兵先走,打散的弟兄到那边集合”

赵文斌这一声吼比杨凌有用多了,那些人畏惧他满身血腥气,不敢再捣乱。

老烟枪他们带着船靠了岸,这几百艘的大小船只让杨凌也松了一口气,能够救很多人了。

“营长”老烟枪和杨大树跳下船向杨凌敬了礼,游击队张铁队长也和杨凌握了手。

杨凌也对他们能够及时赶到表示了感谢:“你们辛苦了。”

“你们带来了多少船”杨凌问。

“一共五百三十五条船,那几艘小火轮能装不少人。”

船只靠岸,杨凌立即组织那些女人和孩子伤兵先行登船撤离。

这些女人和孩子原本无助的哭泣,可是现在杨凌给了她们希望,救了他们的命,让他们对杨凌感激不已,有的甚至跪在船头向这边磕头。

一条条满载着军民打船只在两岸来回的穿梭着,拯救着在日军炮火下绝望的人们。

“顺子,保护好她们。”杨凌将张红英和一些伤兵也送上了船,并且让侦查排长顺子一起过江侦查情况。

“放心吧营长,不会有事的。”顺子急忙答应下来。

张红英看到站在寒风之中的杨凌,奔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我在对岸等你,一定要活着。”

杨凌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放心吧,想杀死我的子弹还没造出来呢。”

虽然杨凌又开了玩笑,但是张红英却是笑不出来,捶了一拳杨凌的胸口,转身上了船,站在船头默默的注视着杨凌,已经满眼泪花。

谁都知道留在江滩多一分钟就多一份危险,但是杨凌不能走,他是长官,他得留下来维持秩序,不然谁都走不了。

看到载着张红英他们的渔船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黑暗之中,杨凌深吸了一口气,满是血腥味道,大步走向了那些集中起来的溃兵。

这些溃兵都是接到撤退命令的,但是江边没有船只,即使有船也被诸如36师等一些部队控制,忙着运输他们自己的人,这些没船的弟兄只能铤而走险。

集合起来的溃兵弟兄已经有两三千人,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硝烟熏得乌漆墨黑的,饥饿和疲惫侵蚀着他们。

他们也曾拿着枪为保卫这座城市而战斗,也曾流血牺牲,但是他们被长官们抛弃了,成为了弃子,看着他们血染军装的狼狈模样,杨凌的心情沉重。

军人曾为这个国家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多年以后却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牺牲了,甚至连草席都捞不到一张,不得不说这是这个时代军人的悲哀。

“弟兄们我是游击营中校营长杨凌”杨凌拿着大喇叭站在高处开了口。

“你们穿上了这身军装就是军人你们同鬼子浴血奋战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今天,在这里我希望你们依然能够挺起胸膛,用生命去保护你们身后那些手无寸铁打百姓像以前一样,用我们的血肉挡住鬼子掩护百姓撤离我将和你们同在”

杨凌的话说得慷慨激昂,许多人为自己方才狼狈逃亡对百姓开枪而感到羞愧。

“杨长官,你会和我们一起吗”人群之中有人大声问,他们被抛弃得害怕了。

“我杨凌要是先逃跑了,你们可以开枪打死我但是是你们谁要是不听命令逃跑那我也要饶不了你们”

“杨长官我们听你的”

“对我们听你指挥”

这些弟兄都是热血汉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贪生怕死,只是长官跑了群龙无首,此刻杨凌站出来了,杨凌就是他们的长官。

看到杨凌一个中校营长竟然可以指挥两千多人,就连当过参谋的赵文斌都不得不佩服杨凌,太能忽悠了。

两千多溃兵被杨凌临时编组了起来,依托江滩建立了防御阵地,预防先头鬼子的突袭,掩护渡江百姓。

几百条船看似很多,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人实在是杯水车薪,但是每一个人都尽力了。

当杨凌在江滩忙碌着组织百姓撤离时,在挹江门城门附近,南京市长萧山令正领着警察部队和宪兵部队维持着秩序。

听说江滩有人组织渡船撤离时,萧山令高兴不已,急忙问:“是哪位长官在指挥撤离”

卫兵回答说:“好像是一名姓杨的营长,他找人弄来的几百条船。”

“好,好哇我南京百姓有救了。”萧山令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了。

“萧长官,有大股敌人朝着这边过来了”正在这时,有人急忙过来禀报。

萧山令拔出了腰间的勃朗宁大喊道:“敌人已经过了,随我阻敌”

四周的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队纷纷拉动枪栓,随着南京市长萧山令准备就地阻击日军,掩护百姓撤离。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宁死不屈

夜幕笼罩下的南京城内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漆黑的夜空被照得一片通红,市区内依然响彻着激烈的枪声,打散的部队还在抵抗。

下关江滩依然人潮拥挤,几百条渔船,渡船在黑暗之中往返穿梭着,拯救着陷入绝境的居民,但是人数太多了,成千上万的人在焦急的等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情绪越来越焦躁。

许多人实在是等不及了,抱着木头,木板,凡是能够漂浮的东西跳下了水试图求一条生路,但是冰冷刺骨的江水很快就将人冻僵,冻死在江里,密密麻麻的死尸泡在水里,冤魂无数。

撤离到下关江滩的各部队也都纷纷开始组织渡江,第74军51师因为事先留有一条小渡轮,经过大半夜的紧急抢运,运送了大约五千官兵逃出生天。

穿梭在江面上的船只虽不少,但是大多是能够运载人数不多的渔船,相对于陷入城内的几十万军民,依然杯水车薪。

“砍竹子扎竹筏”

杨凌不得不另想办法,下令将江滩附近的竹林全部砍掉,就地扎旗起了竹筏,想着一切可能渡江的办法。

除了下令扎竹筏外,杨凌也派出一些能说会道的士兵举着大喇叭在人群之中来回喊着,安抚他们焦躁的情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