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44(2 / 2)

加入书签

“末将遵命”听到张世华这样的话,一直在那默默站着的李五,也不由的在第一时间这般的朗声说道。

片刻时间之后,接到张世华命令的赵子玉,也不由的放下了手中的事务,急忙向着张世华所在的府衙赶去。

“原来是李大人,属下拜见李大人。”在赵子玉走到张世华所在府衙的大门前时,却也看到了被张世华一起叫来的李重三。见到李重三,以前是在李重三手下做事的赵子玉对于这样一个老上司,也不由的立即这般拜道。

而对于赵子玉这样一个曾在自己手下做事,现如今却飞黄腾达的小捕快,李重三心中却并没有任何嫉妒的心理。因为李重三不同于周四九,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且很有自知之明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本事有多大,所以他对于现在的一切都很感激。因为没有张世华的提携,有可能他早就在刘福通起义之后便死于乱军了。

因而当他看到赵子玉这个以前的下属向他行礼之后,他也是面带微笑的对着赵子玉抱了抱拳,回了一礼。

而在两人就这般的相继见礼之后,两人也便一同走进了张世华所在的大堂之上。

迈着步子走上大堂,并低着头用眼中的余光微微看到高坐主坐的张世华之后,两人便也不由的一前一后一同对着张世华拜道:“下官李重三赵子玉拜见将军大人。”

张世华:“两位先生快快免礼。阿五为两位先生搬个座位来。”

“谢将军大人。”听到张世华这样的话,李重三和赵子玉也不由的再次拜道。

而后,在谢完礼并在李五为他们二人取来座位之后,两人便也微微弯着腰,面带恭谨之色并小心翼翼的将自己的半边屁股坐在了座位上。

而等二人坐下之后,身为张世华麾下一名老吏的李重三,抬头看着高坐主坐的张世华,也不由的开口问道:“不知将军大人将下官等唤来,可有何事要吩咐”

张世华听到李重三这话,看着一眼堂下坐着的李重三和赵子玉二人之后,也不由的面带忧色的说道:“古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有言:百民养一卒。现如今本将治下城不过五、民众不过十万余,却要供养战卒七千,实在是乏力的很。”

“所以,本将今日招两位先生前来,就是想向两位先生问一问,可有何开源之法”

“开源之法”听到张世华这样的话,李重三和赵子玉二人在相视一顾之后,却也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

不得不说,张世华的这个问题还真是把他们两个人给问住了。毕竟,困于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局限性,无论是李重三和赵子玉这些在底层摸爬滚打的吏员,还是那些个闷头在家中做学问的儒生秀才,重农轻商的想法都深深的扎根在他么的骨子里。

所以当他们听到张世华问他们开源的办法时,他们除了招募流民多多屯田耕种之外,一时之间还真是没有想到其他的好办法。

但是招募流民屯田这话,他们自然也没有傻到在这个时候说。毕竟这都已经是农历十月了,都已经将要入冬了,这个时候你说什么屯田。你丫不是扯淡吗。

所以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之后,两人相视一顾,李重三便也不由硬着头皮对着张世华说道:“回禀将军大人,属下等愚钝,不能为将军大人您分忧,请大人责罚。”

“请大人责罚。”在李重三跪地说出这样的话之后,赵子玉也不由的这般跪拜道。

见此,张世华也不由的皱了皱眉头。不禁自顾自的叹气道:“哎,看来在短时间内,只能用不断开疆扩土的办法来解决开源的问题了。”而自顾自的说完这话之后,张世华在看着跪在地上请罪的李重三二人,也不由面色温和的说道:“两位先生快快起来吧,这也的确是本将强人所难了,两位先生无罪,快快免礼吧。”

而听到张世华这般说,李重三和赵子玉的脸上也不禁闪过了一抹羞愧之色。毕竟张世华给了他们高官厚禄来供养他们,现如今他们却不能为张世华分忧,不禁让他们的心中有些过不去。

不过张世华自己对此,倒是却真的没有在意什么。所以在看到两人脸上的羞愧之后,张世华反而是好言鼓励了他们一番,然后才让他们退下。不过在看着两人将要离去的背影之后,张世华却又猛的想起了一件事。

所以在之后,张世华不禁看着将要离去的赵子玉说道:“子玉你先留下,本将有事要和说。”

听到张世华这话,赵子玉脸上虽然一愣,但自然还是应命留下。而李重三见此,却也是面带微笑的对着赵子玉点了点头,并独自一人离开了此处府衙。

“将军大人,可还有事需要吩咐属下”看着满脸笑意的张世华,赵子玉不禁低头恭谨的问道。

而见赵子玉这般张世华却是面带微笑的说道:“子玉无需这般拘束,都是自家兄弟,随意些便好。来,快快坐下。”

“谢将军大人。”听到张世华这样的话,虽然赵子玉的心中依旧疑惑,但还是抱拳告谢,缓身坐在了座位上。

而见赵子玉他坐下之后,张世华看着赵子玉也不由问道:“子玉,家中高堂身体可还康健”

然而听啊张世华这话,赵子玉却是露出一副悲苦的神情说道:“回将军大人的话,下官福薄命舛,家中父母高堂,三年前便以相继驾鹤仙去。”

见到赵子玉这般,张世华也不由面带歉意的说道:“子玉抱歉,本将让你伤心了。”

赵子玉:“将军大人无需如此,先人已去不可复返,下官省的。”

而听到赵子玉这般说,张世华也不由面露欣慰的点了点头道:“子玉能明白这个道理便好。我想子玉家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