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6节(1 / 2)

加入书签

霍普金斯身材硕长,看上去很是瘦弱,但他却是罗斯福的亲信,经常担任罗斯福的密使,穿梭在各个国家,在法国投降后,去了伦敦,在德军进攻苏俄时,秘密拜访了莫斯科。

霍普金斯在战争初期主张孤立主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他的态度开始转变,德军入侵苏俄后,霍普金斯认为美国迟早会卷入战争,既然这样,那就早点参加;为此他积极推动了对苏俄的援助,他是少数几个认为苏军能守住莫斯科的华盛顿高层人物。

“马歇尔将军转来了史迪威将军的报告。不知您看过没有?”霍普金斯没管什么韦伯的报道,他知道罗斯福对丘吉尔有些看法,认为丘吉尔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总是首先考虑英国的利益,特别是在殖民地问题上,这是他与丘吉尔最大的不同。

“看过了。”罗斯福不置可否,史迪威在报告中抱怨他完全无法指挥中国军队,蒋介石承诺的指挥权完全没有落实,中国人只想从美国获得物资,没有反攻仰光的愿望。另外还指责中国将领战术保守,在腊戌城下获得大捷后,居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眉苗以北与日军形成对峙,本来已经调到滇西的第五集团军又被重新调走。为了更好的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史迪威提出由他来分配美援物资,将援华航空志愿队划入美军现役,归他直接指挥。

“马歇尔将军认为,缅甸的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我们可以在缅甸组织一场攻势,迫使日军放弃对新几内亚东印度群岛的攻击。”霍普金斯说。

“马歇尔想得恐怕简单了,无论丘吉尔还是蒋介石都不会喜欢这个建议。”罗斯福微微摇头,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笑意。缅甸战役的结果在华盛顿引起很大反响,此前,罗斯福一直力排众议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数次向中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还把中国列为大西洋宪章的四个发起国之一,他这样重视中国甚至连丘吉尔和斯大林都感到有些不解,华盛顿的记者们更是想不通,最后把它归结为罗斯福的中国情结迷惑了他的眼睛。

但腊戌城下的胜利让所有人,至少让华盛顿的异议者闭嘴了。

霍普金斯有些不解的看着他,罗斯福示意让他推他回屋:“相比日本人,英国人更担心中国人,当初英国人拒绝中国人进入缅甸也正是这个原因,如果当初中国人还没看明白,现在他们已经完全看清了,所以他们不会为英国人出力。”

“如果能在缅甸发动反攻,即便新几内亚失守,对于守住澳大利亚也有很大帮助,况且有了仰光这个港口,对中国提供物资也就很大帮助。”霍普金斯微微皱眉,他不太理解,为何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他们居然都不愿意作。

“哈里,这也是我不理解的原因,”罗斯福的语气中同样包含困惑:“但中国人在缅甸的作为表明,他们对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与我们的有很大不同。”

罗斯福说完后,似乎不再想谈这个话题,他转口问:“我邀请了蒋夫人来白宫作客,哈里。我们可以与她谈谈,看看我们能不能取得一致。”

宋美龄到美国访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时的美国普通人对独立抵抗日本侵略四年的中国充满敬意,宋美龄的美国背景又让他们倍感亲切,她流利的英文,优雅的举止,征服了美国大众,众议院甚至邀请她到众议院发表演讲,迅速在美国形成了一道宋美龄旋风。

霍普金斯心中默默琢磨,罗斯福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很让人捉摸不定,他相信总统清楚史迪威希望获得物资分配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能让史迪威获得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美国在东南亚战场,甚至在中国战场都能发挥巨大作用,这对打败日本人将会产生长远影响,甚至对战后的远东都会产生长远影响。

“总统究竟在想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庄继华将军的缘故?”霍普金斯想起华盛顿的一个传闻,庄继华还在罗斯福担任纽约州州长期间便与罗斯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是罗斯福第一次竞选总统的主要资助人之一。“不会总统不会因为这个便偏向中国人。”霍普金斯很快否定了这个荒缪的念头。

“阁下,您对庄继华将军怎么看?以前您就很重视他的意见。”霍普金斯问。

“史迪威以前也很推崇他,”这时他们已经走到门口,门口穿白色服装的侍者从霍普金斯手中接过轮椅,推着罗斯福向办公室走去,霍普金斯走在罗斯福的旁边。罗斯福的嘴角有些许淡淡的笑意:“哈里,当初我认识他时他还是个单纯的商人,没想到一回国便成了将军,不过他当年的一些判断现在已经应验了。”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下,然后才轻轻的说:“我相信他。”

我相信他,简单的四个字让霍普金斯明白了,罗斯福为何在中国问题上这么犹豫,可如果不给史迪威更大的权力,史迪威在中国便毫无作为。

“德国第一是我们既定原则,丘吉尔不愿也不能向东南亚增兵。我们也不可能派更多的地面部队到东南亚,东南亚就只能依靠中国,哈里,我们必须理解中国人,他们在国内也需要部队。”

两人说着来到罗斯福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哈里曼迎上来,向罗斯福报告,宋美龄女士还有十分钟就到白宫,罗斯福点点头,埃莉诺.罗斯福从门外进来。

埃莉诺.罗斯福身材略微有些发福,穿着一件镶花边的白色西装裙,白皙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项链,晶莹的十字架自然的垂在大遍白皙的胸脯上。

埃莉诺向霍普金斯打个招呼,然后坐在办公桌前的沙发上,长长的双腿并在一起,静静的等待罗斯福开口,罗斯福略带微笑的看看她,然后对霍普金斯说:“听说时代周刊有意让宋美龄女士登上这期的封面。”

霍普金斯坐到埃莉诺的对面,然后不无讽刺的说:“美国人现在都被她迷住了,时代周刊总是能顺应潮流。不过她的目的恐怕还是化缘吧。”

罗斯福摇摇头:“不管怎么说,中国战场至关重要,想想看,要是中国人妥协了,日本人能抽调出多少兵力,一百万两百万,这样他们就能西进印度,与德国人在中东会师,如此整个世界就会大变。”

这时埃莉诺接口说:“当年所有军事专家都说中国人支持不了三个月,可四年过去了,中国人还在作战,他们理所应当得到尊敬,也理所应当获得支持,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支持中国理所应当。”

“哈里,美国军队没有作战战争准备,我们最快要到今年秋季才能真正投入作战,在此之前。只能依靠中国人苏俄人拖住日本德国的主力部队。”罗斯福说。

美国有强大的海军,但战争爆发时,美国陆军只有三十多万,现在各地美国青年涌向军营,但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还很难与德国日本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相比,同样美国将领也需要得到实战锻炼。

宋美龄到白宫时,罗斯福和埃莉诺都在门口迎接,宋美龄今天经过精心打扮,身上穿的是中国传统的翠绿色丝绒旗袍,乌黑的头发盘在脑后,露出曲线优美的脖子,绿色镶珠花的簪子颤颤巍巍。

新的一月了,呼唤月票支持!!!!!!

新的一月了,呼唤月票支持!!!!!!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七章远征缅甸第五节盟国(二)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七章远征缅甸第五节盟国(二)

例行问候后,宋美龄向罗斯福介绍了她的随从。这次宋美龄访美的随从不多,外交部和军事委员会各派了一个人,此外在美国的孔祥熙也来作陪。

“祝贺你们在腊戌和长沙取得的胜利。”罗斯福首先向宋美龄表示祝贺,宋美龄非常得体的微微一笑:“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总统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

“我有很多中国朋友,很小的时候我就听我的外祖父谈过中国,他曾经有十几年时间在中国经商,给我讲述过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罗斯福转过轮椅,在埃莉诺的推动下向屋内走去,镁光灯在身后闪成一遍。

宋美龄微笑着走在他的身边,听罗斯福娓娓谈起他的中国关系,捕捉其中透露的信息。

“我一直不认为日本能征服中国,四年以前我的军事顾问都在说中国的抵抗只能持续三个月,可我不相信,结果证明我是对的。”罗斯福的脸上流露出得意的表情:“在所有军事专家中,只有史迪威将军的看法与我相同。”

霍普金斯心中一喜,以为罗斯福会顺势要求中国方面为史迪威提供更大的权力,指挥更多的部队,可没想到罗斯福话锋一转:

“腊戌和长沙的胜利证明,贵国在抗击日本人的战斗中还能发挥更大作用。”

“是的。日本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宋美龄开口就强调这点:“我们已经抵抗四年了,目前制约我们的是我们的后勤,我国的工业能力薄弱,每次大战后需要很长的时间补充,南进徐州枣阳胜利后,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进行更大规模的反攻,否则我们很可能已经把日本人赶出了我国领土。”

宋美龄的心情十分愉快,不光是因为罗斯福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国内恰如其分的传来两场胜利的消息,这两场胜利在一遍惨淡的战事中是如此耀眼,不但为她的美国之行增添了光彩,也无形中减少了很多阻力,美国众议院议员伯根就明确表示,希望政府增加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我相信如此,”罗斯福没有反驳,而是顺口说道:“但是,夫人,我们面对的是一盘大战略,物资对各个战场都至关重要,我们打算增加对华援助,但幅度不会太大。”

说着已经到了办公室,罗斯福走在前面,他依旧坐在轮椅上,埃莉诺坐到他旁边的沙发上。宋美龄则坐在他们夫妻对面。

“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的重要战场。”宋美龄心中咯噔一下,她立刻察觉,现在是此行的最重要时刻,在来之前,外交部曾经向她提供过一份资料,现在这份资料中,外交部分析,美英苏三方很可能把击败德国作为首要目标,物资分配会以这个战略为准。

“对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我和盟国有共同认识,”罗斯福依旧保持微笑:“而且我们希望中国在打败日本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英国和苏俄的主力要对付德国,美国陆军的主力也将投入到欧洲,我们希望中国能继续发挥作用,多取得几个腊戌和长沙那样的胜利。”

宋美龄心中略微安定,外交部的分析认为,德国第一的战略不可动摇,但多争取些物资则是可以办到的。宋美龄从手提包中拉出一封信:“临行前,庄继华将军托我转交总统一封信。”

罗斯福眼中流露出一丝诧异,埃莉诺接过信笑道:“庄以前常到我们家作客,不过那时我们还在纽约。那时他还是个成功的商人,没想到一转眼,就成了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听说他是蒋将军的学生,是这样吗?”

“是的,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那时我的丈夫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宋美龄不动声色的答道,目光却留意正在看信的罗斯福。

这封信是行前特地让庄继华写的,庄继华不但给罗斯福写了信,还特地写了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分析了美国参战后世界战局的走向,强调指出,德国第一是美英苏的共识,不要是试图撼动这个战略,但美英对苏俄始终保持警惕,英国又别有用心,所以可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中国争取最大利益,这个利益就是物资,要争取每月输往中国的物资不低于十万吨,此外,尽可能多的争取机器设备,争取美国帮助建立兵工厂,帮助稳定金融。

罗斯福意外的是,虽然的特使数次征求庄继华的意见,但庄继华此前从未单独写过信给他,这次一反常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他打开庄继华的信,看完之后,他略感放心。庄继华在信中没有提出什么特殊要求,他在信中首先向罗斯福表示歉意,随后便把话题集中到目前的战争上,在信中他分析了日本的力量,指出中美是打败日本的首要力量,决定性的战场是太平洋和中国内地战场,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将承担首要任务;中国内地战场将由中国陆军承担主要任务,接着他分析了中国军队的状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