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节(1 / 2)

加入书签

江春华挎着包小跑进收发室,两只长辫子随风飞舞。

收发员已经把包裹挑出来放在桌上,江春华看了下邮寄地址和收件人,摁上红泥按下了手印。

“春华啊,谁寄的东西呀?看这地址你们家还有山沟沟里的亲戚?”

收发员大妈同样是家属院的人,彼此谁不认识谁啊,这会子难免好奇地问道。

江春华噗嗤一笑,摆手说道,“哎呀大妈,我家有什么亲戚您还不知道吗?是三妹寄回来的东西,八成是报平安的。”

收发员大妈瞄了眼鼓鼓囊囊的包裹,明显不信。

不过她也知道江家有个孩子为了填补指标,去乡下当知青去了。

江春华不再多说,拎起包裹快步回家,路上左看右看,看不出来里面啥东西。

江母江父都在家等着,他们家平时没什么人会寄来东西,算算时间,八成是老三寄回来的。

江母双手握着,在小客厅里走来走去,不停的向门口望。江父虽然拿着一本书端坐在桌子前,可书页很久没翻动了。

直到蹬蹬蹬的脚步声接近,江春华拎着包裹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爸,妈,应该是三妹寄来的,我看地址上写的是柳家湾。”江春华跑的气喘吁吁,将包裹放到桌子上才坐下喝口水。

江母抹了把泪,对着包裹上封条仔细看了又看,确定是她家三闺女寄回来的东西。

“妈,赶紧拆开看看是啥。”江春华找出了剪刀来。

江父已经放下了书本,同时看过来。

江母小心剪断封条和绳子,一边说,“能有啥,你妹子在那穷乡僻壤的地儿受苦受罪,家里多多补贴才是正经,哪还盼着她寄东西回来,啊?”话里语气严肃。

说起来父母疼爱幼小,同时对大的孩子辛苦培养寄予期望,也对孩子中的弱者更上几分心。

若说之前江母看重老大老二,百般谋划把工作传到他们手上,老三江秋月如同小透明般不受重视。

那么现在前两个孩子都有了正经去处,前途可期不用父母多操劳,而插队当知青的老三就显得格外吃亏受委屈了。

俗话说,远的香近的臭。

江母的慈母心一日日的开始偏向远在他方不知归期的三女儿,对正式参加工作风光靓丽的大女儿难免起了一丝怨怼。

江春华嘟嘟嘴不再多说话,免得她妈又莫名其妙地冲她发火。

江母剪断打包的最后一根尼龙绳,包袱皮散开,露出其上一封信纸和下面两个小小的卡其色书包。

江父手快拿走了信纸,戴上眼镜仔细看上面写的内容。

江春华好奇地把小书包掏出来,惊奇地说,“这是三妹买的还是做的?真好看。”

她摸摸书包里面,又看看外面的小红花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绣字,感觉料子不错,比供销社卖的帆布摸着顺手。

江母接过去摸了又摸,说是帆布的料,肯定是老三从哪儿寻摸的好料,巴巴地做成书包寄回来,有那料子咋不做一条裤子穿身上。

还不是想着家里两个上学的弟弟。

帆布书包做的小巧好看,又是红花绿草的,一看就是给小孩子上学用的。

何况书包上面,江秋月还特意缀了两小只的名字呢。

此时江夏日和两只小的正好下学回来,看到了桌上的东西。

双胞胎知道是三姐给他们做的后,立马高兴地背起来试试。

还把不多的课本和笔盒放进去,以前旧旧的小布兜被他们抛弃掉再也不想用啦。

江母说老三在那儿当知青不容易,以后每月都要匀出些东西寄过去补贴。

江春华没意见,只要不下乡当泥腿子,她少吃少喝点也没啥,反正饿不着就是。

再说她现在的等级虽说一般,福礼却不错。

毕竟有一大家子要养,江父思考都从大局出发,三女儿是一定要每月补贴到位的,不能让孩子在那儿受罪还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家里的人也不能因此勒紧裤腰带,苦巴巴过日子。

所以他的意思是老二江夏日现在就可以接他的班了,反正高中毕业证六月发,现在五月直接去上岗。

等人到位,工资等级承接江父的,毕业证一到手还能再升一升。

如此,家里的进项多了,让谁都不能饿肚子。

第二天去上学的时候,江冬临江冬起两个小家伙特意换上一身过年穿的新衣裳,背起小红花书包开心去上学。

焕然一新的着装和好看的新书包羡煞一众小伙伴。

收发室的大妈看见了跟人说老江家的三闺女是个好的,去上山下乡当知青还不忘惦念家里的两个弟弟,看做的小书包多好看呐。

不到半天时间,文工团家属院就传开了。

江母出门洗菜被人问到时,腰板儿都是挺直的。

京都江家生活如旧,柳家湾青山大队的日子平地起了波澜。

农闲了一段时间后,随着春日渐深多少不缺吃的,某些人的心思开始歪起来。

这天傍晚,知青院的平静被打破,咣咣咣的砸门声夹杂着一股躁动。

此刻尚未天黑,知青院还没吃完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