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节(1 / 2)

加入书签

“管大人有何妙计”蒋国柱冷静下来后,急忙询问道。

“我没有什么妙计,皇上让我带本部回南京,我就回南京。”管效忠答道。

“那南京城外的贼人怎么办?”

“不干我的事,反正我把部下带回南京就完了,然后等候朝廷发落。”管效忠顿了一顿,又道:“朱洪武修建的城墙,绝不是轻易能攻破的,他们这么点人,能做得了什么?最后还是要退兵。”

……

邓名和李来亨随后几天一直没有动静,明军也没有力量包围南京,甚至连像郑成功那样半包围南京都做不到。管效忠和蒋国柱带兵顺利抵达南京城北,他们二人无意与城外的明军交战,守军也认得二人,打开城门让他们入城。

梁化凤展示的那封圣旨只是把蒋国柱革职留任,本来到了南京这个留任也就留到头了,自然有两江总督收拾他。但现在郎廷佐被明军抓去了,留任的蒋国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两江总督衙门,把南京的大权拿到手中。

蒋国柱接手后,首先便询问马逢知何在,结果竟然发现囚车根本就没到南京——马逢知被捕后,他的一些心腹手下就在押送队伍的后面跟随。这些和马逢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军官本想到南京行贿官员,看看能不能帮长官逃脱。但得知邓名大败南京清军的消息后,押送囚车的士兵也人心惶惶,偷偷跟马逢知的部下一商议,就横下一条心劫囚车。他们化妆成明军,偷袭了惊慌的押送部队,把马逢知和那些被捕的亲卫都放了出来。

有几个押送士兵逃了出来,蒋国柱略一询问就猜出了劫囚车的那些人的真实身份,脑门上的汗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郑成功退出崇明岛以后,管效忠就断定马逢知已经错过了倒戈的最佳机会,闽军大败会让马逢知难以说服手下跟着他一起反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底气,管效忠才敢对马逢知下最后通牒,让他离开军队来苏州拜见自己。

但现在情况又和那时大不相同,邓名把南京附近的清军消灭得干干净净,马逢知的部下恐怕又会生出造反的胆量来。而且现在马逢知本人也很清楚清廷不会放过他,潜逃后的去向不问可知,肯定是赶回吴淞府煽动部队,要与清廷拼个鱼死网破了。

现在身边没有其他的可靠伙伴,蒋国柱只有继续去与管效忠商议对策。但管效忠仍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称这是新任江南提督梁化凤的事情,看上去管效忠连把这个消息通知梁化凤的兴趣都没有。

蒋国柱实在看不下去,拍案呵斥了管效忠几句,说他完全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辜负了先帝和皇上的隆恩。管效忠也不和他废话,当即请卫兵送客,宣布他要闭门思过,静候朝廷的处罚。怒气冲冲地从管效忠府上离开后,被风一吹,蒋国柱的头脑也清醒过来一些,他低头想了想,最后也没派使者去苏州向梁化凤发出警报。

第二天,蒋国柱又一次登门拜访管效忠,这次他带来的还有朝廷的另一份旨意——他从郎廷佐的衙门里找到的。

“皇上要抄我们的家啊。”见到管效忠后,蒋国柱刚哆嗦着把圣旨拿出来,就再也忍耐不住,扑在管效忠书房的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

抄家就意味着夺去一切财产,至于亲属,妻子或许还能保住,而妾多半也要归了别人了。蒋国柱知道抄家总比杀头好,理论上还有复出的一天,但那也只是理论上而已。一般情况下,若是皇帝岁数很大了,熬到皇帝殡天后,新皇帝或许会起复一些落魄的旧臣子,让他们感恩戴德,加倍努力地做事。但现在顺治皇帝才二十多岁,蒋国柱感觉自己是肯定熬不到那一天的。而只要顺治皇帝还坐在龙椅上,就不会启用一个如此重重惩罚过的罪臣——别说什么不会心存怨望,从高官显爵到一无所有,每个人都会有怨恨。

管效忠一言不发,把密旨拿过去看了起来。他的处罚比蒋国柱还要重,竟然是发配给一个包衣奴为奴。看完后,管效忠长叹一声。包衣奴的生活很悲惨,连自己的妻子都常常被主子侮辱,而遇到这种事时,包衣还要陪着笑脸。如果管效忠成为一个包衣奴的奴才,他可想而知自己的家人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顺治将他置于一个可以被任意欺凌的地位上,任何一个旗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去侮辱管效忠,发泄心中的憎恨,或许还要加上以前见到他这个汉军旗人飞黄腾达时的嫉妒。管效忠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她们肯定没有机会嫁人了。更不用说儿子,在狠狠地羞辱过自己后,那么多仇家肯定会有人想斩草除根的。

身旁的蒋国柱已经哭成了个泪人,可管效忠却是欲哭无泪。

正在两人相对无言的时候,突然有总督衙门的官吏找来,说是城外的明军派来使者,要与南京进行谈判。

蒋国柱抹干眼泪,无论如何现在他还是南京的最高长官,如果被官吏看到他这个样子,估计城内的人心就散了。

“管大人不去吗?”革职留任的管效忠暂时仍是城中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蒋国柱随口问了一句,但马上就后悔了,自嘲地笑了一声:“这不关管大人的事,唉,其实这干我什么事啊?”

说完蒋国柱整理了一下官服,就要离去,不想管效忠竟然开口了:“我陪蒋大人去一趟吧。”见到蒋国柱奇怪的眼神后,管效忠苦笑一声:“出门走走,透透气,不然明天蒋大人就可以来给我收尸了。”

两个人来到总督衙门,看到邓名放回来了两个低级的被俘军官,同时派来一个使者,表示明军打算交换俘虏。

本来邓名之前一直想做这件事,但江宁知府自认地位太低,不敢作主。昨天邓名又派人在城下喊话时,知府让人回应说巡抚大人回来了,于是今天邓名就派来了使者。

闽军的战俘大部分都被郎廷佐杀了,但是余新、甘辉等被俘的高级将领还关在大牢里,等候北京决定押送京师或是就地处斩。邓名表示愿意用被俘的清军将领来交换余新、甘辉等人。这几次战斗邓名抓了好几个总兵、副将级别的清将,至于参将、游击之流更是人数众多。

听明白邓名的意思后,蒋国柱脸色一沉,就想回绝了对方的要求。清军将领大部分不把士兵当人看,高级官员也很少把将领当人看,平常客客气气的那是因为还用得着,现在这些将领都被明军俘虏了,部曲也全军覆灭,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了,那蒋国柱还在乎他们的性命干什么?而且余新、甘辉这些俘虏都是功劳,要是把他们交出去那么功劳就没有了,蒋国柱当然不会用值钱的功劳去交换一文不值的本方俘虏。

蒋国柱正打算慷慨激昂一番,痛骂邓名痴心妄想,宣称这些将领不肯杀身成仁,都是辜负君恩、贪生怕死的叛徒。

这时却突然听到管效忠叹了口气:“可怜啊。”

这声感叹也触动了蒋国柱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他突然感到一阵酸楚。明军使者刚刚报出的名单中,有几个也曾和蒋国柱把酒言欢,曾经为他鞍前马后地效力。现在蒋国柱家破人亡在即,这些曾经的老部下也在敌营中朝不保夕——蒋国柱突然升起了一股兔死狐悲之感。

“而且我现在要功劳还有什么用?”蒋国柱心酸地想着:“皇上发秘旨给郎廷佐,要抄我的家,把我押送京师,余新、甘辉他们的功劳再大,也与我没有半点关系了。罢了,罢了。”蒋国柱想通此节后,就打算和明军的使者认真商议一下,用甘辉、余新等人多交换一批清军将领回来。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算用这个为我自己买些人情吧,希望他们将来能念着我的救命之恩,当我上门时能接济我些钱财,让我一家老小不至于流露街头、饥寒交迫。”

见在场的两个清廷文武大员都露出同意的迹象,邓名的使者很高兴,趁热打铁道:“若是牢中还有其他福建士兵,我家提督也想一并赎回,两个换一个、三个换一个都可以。放还之后,我家提督也会把两江总督还给贵方。”

“什么?”蒋国柱大叫一声。

不等蒋国柱出言反对,这么多天来一直无精打采的管效忠突然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向使者怒喝道:“痴心妄想!总督大人受国恩深重,对皇上忠心耿耿,他就算没有机会杀身成仁,也绝不会同意我们为了他的平安回来就释放海逆的!”

“管大人说的好哇。”蒋国柱摇头晃脑地赞叹了一声,紧接着就指着使者向卫兵喝道:“轰出去!”

第二节 竞争

把使者从大堂上赶出去后,蒋国柱又唤来几个卫兵,让他们去款待一下使者,留他吃顿饭再让他离城。

给使者准备的是上好的大米饭,还有一碗肉汤,吃饭的时候蒋国柱的卫士还不忘了和使者交代一下闽军俘虏的情况:“本来两江总督是要把他们都立刻斩首的,蒋巡抚觉得上天有好生之德,把总督大人拦住了。蒋巡抚还上书朝廷,替他们求情,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就算要处死至少也要留个全尸,所以一直拖到现在。除了几位将军外,现在还幸存的福建人都是管提督留下的,觉得他们都是难得的忠义之士,虽然现在互为敌国,但是好汉人人敬佩,就是你们不交换,管提督本也想把他们都放了。”

吃饱喝足后,使者被平安地送出南京。从城墙缒下去的时候,送行的卫士还塞给他一串铜钱,说是蒋巡抚赏给他的跑腿钱。

使者回到明军营地的时候,邓名正在召开讨论会,他从李来亨那里请来了一批军官,让他们给浙军军官上战术课——伏击了清军的水师后,邓名就开始训练浙军的官兵。这些士兵经过连续的三场战斗后,勇气和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军事技巧仍然让邓名很不放心。

这两天李来亨的部下已经传授给浙军军官一些金鼓、旗号的使用方法,邓名今天想让大家谈谈有什么心得体会,让浙军的学员放下顾虑、踊跃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李天元。由于生擒郎廷佐的大功,现在他也成为一名军官,两天前满怀热情地参加了学习班,但这两天的学习内容让他有些失望。一听到邓名的鼓励,李天元就率先站出来发言:“提督,卑职觉得金鼓不一定好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响,容易让敌人发现我们的行踪。”

“金鼓当然要响亮了,不然大家怎么听得见呢?”李来亨派来的教官脸色一下子沉下来了。李天元总是不认真听讲,但是他是南京城下的大英雄,教官虽然心里有些不满,但也不好意思横加训斥。

邓名也有点奇怪,不过他挥了挥手,示意教官先不要插嘴,听浙军军官们把话说完。

李天元的话在浙军军官中引起了一片赞同声,马上就有人附和道:“旗令虽然重要,但是在战场上也很难用好,天色暗的时候看不清,混战的时候敌我混杂,一样也看不清。”

邓名愣了一下,隐隐约约意识到问题所在,追问道:“你们认为打仗该怎么打?”

“搜索敌人的营地,化妆成鞑子,潜行到他们营地附近,然后趁他们睡觉或者吃饭的时候发起进攻。”李天元不假思索地答道。

“对,正是如此。”浙军军官纷纷叫好,看起来他们已经对三场战斗进行了经验总结。

“不会总有这样的机会啊。”邓名有些哭笑不得。

浙江军官来自各行各业,本来就不是职业军人,以前由于缺乏装备和训练,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舟山,主要工作不是反攻江浙而是设法生存下去,走私活动比军事行动还要多得多。就算有一些人曾经参加过战斗,也都是游击骚扰、放火破坏或是暗杀满清官吏之类的行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