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节(1 / 2)

加入书签

“是啊。”张煌言没有明说,但对郑成功有所暗示:西南战事似乎对朝廷不是很有利,若是事有不测的话,张煌言建议拥戴曾经的鲁监国继承大统。但郑成功打着哈哈就把话题岔过去了,根本不接张煌言这个话茬。

对此张煌言束手无策,他身边的幕僚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当年小唐王和永历天子打得你死我活,谁都知道郑成功是唐王的铁杆,老唐王赐给郑成功国姓不说,还赐给他“成功”这个名。

“是不是因为他们父子当年奉隆武的命令杀害了监国的大臣一事?”有个幕僚问道。

“鲁王说了,此事他早不计较了。”张煌言答道。

“那是为了郑家曾奉唐王之命抢夺鲁王的军粮?”

“鲁王说此事也不计较了。”张煌言表示鲁王的这层好意他也转达过。

“那就是为了当年阻挡鲁王招兵的事?”

“还是他参与胁迫、威逼鲁王放弃监国的名义?”

又有几个人七嘴八舌地猜了一通,张煌言始终摇头。鲁王的宽宏大度他反复和郑成功说过:“不是,鲁王同样说过,这些事情他早就全不放在心上了。”

“所以危险还是在收复南京之后,”张煌言对幕僚们讲道:“搞不好延平是在琢磨着要从哪里给唐王过继个嗣子,所以此战我们既不能不出兵,也不能完全和延平合军……”总之就是不能让郑成功一个人大包大揽的把功劳都拿走:“到时候要是延平露出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打消他这个念头。”

……

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张煌言,郑成功在营帐中沉思,不是思考攻打南京的军务——南京空虚,这个应该问题不大,而是在思考攻下南京之后该如何行事。

自古以来,功大莫过于拥立,反过来说就是罪大莫过于拥立错误。远的不说,看看本朝的于谦于少保,天大的功劳一样难逃一死。于少保可还没有像郑成功这样领兵和天子对着干过哪。每当郑成功想起有一天永历天子会君临天下时,都感到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张煌言和自己本来是同病相怜,但看到有机会攻陷南京后就心思开始活动了,还说什么鲁王宽宏大量既往不咎:“鲁王和我的仇一点都不比永历天子和我的仇小。说什么过去十数年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了,可不放在心上怎么还一条条都记得那么清楚?”

可惜唐王绝嗣了。虽然广州城破时听说世子被人抱着逃走,但日后郑成功怎么打探也没有音讯,显然是夭折了,不然没有道理这么多年也不找到自己的军中。好几次郑成功都暗下狠心要找人冒名顶替,但想来张煌言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最后还是作罢。

“这次收复南京那是天大的功劳,我要先在太祖的孝陵上好好哭一场,城破后再好好哭一场,然后就挑个宗室子弟过继给唐王。”郑成功也知道这样做不合礼法,不合臣节,肯定会遭到激烈反对,不过事关家族命运,而且办成了又是一桩拥立大功:“嗯,我随军带去一个,等破城后就在孝陵上把这事办了!”

-------------------------------

笔者按:大纲倒是有,但是存稿严重紧张,商量下,为了质量考虑,今天更个六千字,明天争取也更个六千字,周末就不双更了,怎么样?

第三十四节 动摇

邓名的军队抵达奉节之后,文安之很快就接过对谭文余部的指挥权,而周开荒也要出发返回大昌向袁宗第报到。

奉节的一切事物都有人负责管理,对将士们论功行赏的事宜自然也轮不到邓名插嘴,邓名闲来无事就在奉节周围闲逛。邓名本来希望赵天霸能够给自己做个导游,因为他听说赵天霸同样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文安之告诉他赵天霸另有任务,已经带着几个随从星夜出发离开了奉节。

奉节人生地不熟,邓名就向文安之讨要向导,对他的安全问题文督师同样非常关切,就打算给他派一队士兵充作护卫。不想听说此事后,立刻就有几个人自告奋勇,全是万县一战时跟随邓名诱敌的护卫。除去受伤、阵亡的战士以外,剩下的十四人中有八个原来是谭文的手下,掌旗手同样是原万县军,这九个人一起向文安之请缨到邓名身边充任随卫。

一般这种调动都需要原来的顶头上司点头,而且容易留下背叛恩主的坏名声,但这九个人中有七个的长官都已经在重庆一战中失踪,还有一个人的长官是李星汉,他和最后一个人的长官都心甘情愿地把手下的壮士派给邓名,就连邓名需要卫队这件事都是他们主动告诉手下并鼓励他们去自荐的。

邓名知道这九个人都是身手了得的好汉,根据他已经了解到的这个时代习惯,李星汉他们肯割爱是件很大的人情,因此收下来人后就跑去向两位军官致谢。见邓名专程赶来道谢,两人都满脸通红连称不敢,算上从重庆北岸渡江脱险,他们都欠邓名三次救命之恩,而且因为两战的功绩文安之还有可能获得嘉奖和晋升。李星汉他们既然到了奉节,以后就不会再归邓名指挥,将来也未必会一起行事,这也算是他们的临别“赠礼”了,倒是邓名对他们拿人送礼颇有些不适应。

距离奉节不远就是白帝城,邓名等人乘船驶到山脚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船太小了,仰望着头顶上的白帝城巍峨高耸,就好像坐落在仙山顶上一般。

“这里就是草堂湖。”登岸后,文安之派来的向导指着白帝城背后的一片湖区给邓名介绍。

本来以为卫士可以兼任向导,不想清一色都是原来的万县兵,对此地同样是一无所知。如果是邓名的前世,会觉得万县人没来过奉节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这个时代没有汽车、没有轮船,虽然两地距离不过二百里,一般的万县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考虑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地到奉节旅游一趟。

“草堂在哪里?”马上就有一个人问道,此人名叫武三。

“那里不是有一个?”另外一个卫士替向导答道,伸手指着远处的一间茅屋,这个卫士的名字和前面一个有点像,叫吴三。

“草堂湖叫这个名字有好几百年了吧,”向导哈哈笑起来:“当年有个大诗人在这里居住,他的草屋也早就坏了。”

“是杜甫吗?”邓名听到草堂湖这个名字,觉得可能与杜甫有关。

“邓先生明见。”向导一愣,随即就笑着点头。

草堂湖里停泊着不少船只,有些还是邓名从谭诣那里缴获回来的。向导告诉他,奉节一带的明军水师平时就驻扎在草堂湖中,西面的奉节和东面的白帝城上都有嘹望哨和烽火台,若是发现清军运输舰队就会发信号给水师。如果清军水师势力庞大,明军就继续呆在安全的草堂湖中,若是清军护卫船只不足,明军就会杀出来拦截。

“鞑子的船想从下游开到重庆,就要经过三峡和奉节,整个三峡沿途都有我们的拦截,白帝城这里是最后一关。”

据向导所说,过去十年,清军水师一直难以通过这一层层的阻击,若是想进攻四川腹地只能从汉中一线运粮。去年虽然从下游调来了不计其数的船只给粮船保驾护航,但是借助地利,明军依旧成功地拦截了很多清军的辎重。清军在这一条路上要时刻戒备,始终保持队形,若是队伍分散脱节就可能受到明军的攻击,至于落单掉队的当然更是绝无生理。

“最近一两个月以来,鞑子的船还很多么?”邓名问道。

“少多了,最近十几天更是没有船还敢来。”向导得意地说道:“这三峡里已经不知道留下了鞑子多少人和船了。”

邓名却不像向导那么乐观。在他看来,清兵若是不顾一切地拼命向重庆运输物资,那说明吴三桂大军吃紧。重庆一战后,川、鄂明军水师遭到重创,但清军却突然不走这条水路了,那只能说明吴三桂的进展顺利,他们觉得已经没有必要损失船只、付出这种代价了。

白帝城是刘备去世之处。向导是本地人,因为口齿伶俐被文安之特别挑出来的,他沿途就给邓名一行讲述有关刘备的事迹,以及白帝城名字的由来:

“就在这个地方,汉朝的公孙弘梦见有白龙冲天而起,以为是上天要他代汉为天子的征兆,就修建了一座城池起名叫白帝城,并且定都这里,没想到却被汉光武帝剿灭……”

“这里就是昭烈天子托孤之地啊,就在这个地方,昭烈天子让后主拜诸葛丞相为相父……”

邓名和卫士们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导游指给他们的一个个地点。

“君才能胜曹家小儿十倍,必能定天下,吾儿可辅则辅之,不能辅则可取而代之。”在刘备托孤的地方,武三突然大声朗诵起来,这举动吓了邓名一跳。这个卫士一字不识,竟然能一口气背诵出这段文绉绉的词句,然后,武三还语调越发高昂地发出一声感慨:“壮哉,我大汉天子。”

在武三激情澎湃的时候,邓名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这些人平时都极其看重尊卑上下,赵天霸还曾经对自己直呼刘秀的名字有些不满,怎么这个武三竟然管魏天子叫小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壮哉,诸葛丞相!”同样一个字不识的吴三也跟着大喊起来。

周围的石崖上刻写着历代文人留下的诗句,词句铿锵,笔迹龙飞凤舞,邓名的心中突然也是一阵感动。以前邓名接触三国故事的时候,并没有仔细想过刘备临终的心情,现在想一想,除了刘备以外,好像也没有哪个皇帝会在临死前,对即将在主幼国疑的形势下掌握大权的重臣说出这种类似禅让的遗言,更常见的手段倒是用一杯毒酒带上重臣和自己一起走人。

“要是诸葛亮真有二心的话,将来倒可以用刘备的话作口实,就是当时没有二心,日后反复念叨着这几句,也能刺激出篡位的念头了吧?难得刘备如此信得过诸葛亮而且诸葛武侯还当真心无杂念。”邓名在心中默默想着:“不久以后曹家那边托孤时,好像也类似于这一手,让太子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当时还痛哭流涕表白了一场,可是等不了多久就篡位了。嗯,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夫妻父子都毫无人情可言,真难得诸葛丞相毫不动心啊。”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记得这段往事,千古以来更有无数人到此凭吊,实在是因为这种把诺言、信义和友情看得比皇权还重要的人实在太少了啊。邓名还记得,在他的前世的历史上,康熙皇帝就对此事不屑一顾,认为刘备不会信得过诸葛亮的品行,而诸葛亮也不过是装模作样。

据康熙判断,刘备的身后肯定会密布甲士,如果诸葛亮神色稍有不对就冲上来把他剁成肉酱,诸葛亮只不过是看破了刘备的阴谋,所以忠言马上脱口而出。不过难道刘备的甲士还能跟诸葛亮一辈子么?口不应心难道能口不应心一辈子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