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节(1 / 2)

加入书签

“只是朕有些难过。”他渐渐迫近何湛的面庞,“这么多天,叔都不肯来见朕,也不肯将谢惊鸿来京的事告诉朕。”

“皇上…”

他亲了亲何湛的唇,手指滑入他的发间,这个吻辗转至深,直到何湛的呼吸渐渐变得紊乱,宁晋才放开他。

“朕都快杀人了。”

宁晋长叹一口气,眉宇间渐渐浮上些倦怠:“何湛,你说究竟是我不信你,还是你不信我呢?”

何湛颤着唇,始终没有将金远晟的事问出口。

宁晋将额头半抵在何湛的肩上,方才说:“叔,你多来宫里陪陪我好不好?只有看见你,我才安心。”

遇见何湛之前,他什么都没有,什么也留不住。

“好。”

宁晋勾笑,唇缓缓移到何湛脖颈间流连。

此民次乱参与的人数高达两百多人,士兵和衙役一同去搜查逮捕的时候已经晚了,到最后抓到手的还不到一百。全城陷入极度的恐慌当中,调查仍在继续。

之前因宁晋下令要重审忠国公府一案,秦方被调任回京,现在已在赴京的路上。宁晋按着何湛的意思,将其重新擢升为大理寺卿,回京先处理民乱的事。

秦方先使者团来京,随行的还有杨英招。听宁晋说秦方被贬到抚衢县之后,杨英招后脚就跟到了。岚郡王在杨英招面前服毒自杀,秦方担下全责,为此被贬职,杨英招对此愧疚不已,果断向宁晋请辞,到抚衢县保护秦方去了。

两人回来时,杨英招的眉眼比以前更厉了,眼神比刀子都要锋利。听属下将民乱的事一一陈述,杨英招向宁晋请示道:“师兄,我在清风道观中救济过不少乞丐,或许他们知道点线索,不如先让我去查探一番。”

秦方道:“我也去。”

杨英招说:“事态紧急,大人不如先跟谢惊鸿这条线,等到时候抓住他谋乱策反的证据,面对姜国使节,我们会更有利一些。”

秦方点头:“好。这件事必须在姜国使节来临之前查出来,否则他们拿此事来诟病新皇,只会让朝廷动荡,百姓不安。”

两人多年合作,似乎培养出别人难及的默契,一言一语都契合得很。

宁晋首肯,擢令秦方调查此案,并让杨英招继续统领铁骁骑,襄助秦方。

春风吹过风临大关,携姜国使节一同入皇城地界。

秦方和杨英招为了不让百姓恐慌,秘密逮捕犯人,很多乞丐受过清风道观的恩,对“同行”中有人犯下此等大罪更是不齿,但恐于他们报复,一直都不敢跟官府合作,可秦方嘴皮子上下一动,就将他们说得有些动摇,加上杨英招在旁保证铁骁骑会保护他们的安全,乞丐终于松了牙关。

制造民乱的二百多人逐一落网,大家纷纷指认其中一人为罪魁祸首,可那人却什么都没有供出来。尽管对他们用了大刑,他们也未曾指认是谢惊鸿。

这件事终是不了了之。

宁晋为安抚民心,调动雁北军和铁骁骑一起拉着这群人游街示众,并贴出告示广布天下。

此事来得突然,平息得也快,何湛代宁晋走向城墙,言此事是有人故意策划,意图扰乱民心,明话暗话都在指向即将入京的姜国;又言宁晋兢兢业业,一直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得新皇领召,朝中为靖国安定上下齐心,才能迅速破获此案。

百姓见城墙上的摄政王形销骨立,眉宇间可见憔悴之色,可见朝中的确将百姓安危放在心间,叛乱所带来的恐慌逐渐被归属感所取代。古言阴阳转换的道理,大致如此。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这次处理得妥当而迅速,皇都也因祸得福。

至少皇都百姓此次会一致对外。

查不出最终结果不要紧,管他这次叛乱是不是姜国策动的,现在已经是了。

何湛选秀一事不再是焦点,他也因此落得清闲,每日去宫中陪着宁晋,倒不用真去做什么,在御书房里找本书打发时间。宁晋看折子要看好久,但时不时会看何湛一眼,看他还在,就继续再看折子。两人不用说话,就能在一起待一天。

太监送了润喉的银耳羹来,宁晋照例先问何湛:“叔要不要喝一碗?”

何湛的确是有些渴了,将宁晋递过来的银耳羹接过,喝得时候瞥见宁晋手边放着一页字,疑而问道:“这不是宁恪写得么?”

“他想叫朕看看。”

这下何湛更惊了。从前皇位之争,宁恪连个角都够不到,他也没有要争的意思,宁晋和宁恪很少有交集,但即便如此,宁恪绝对是看不惯宁晋的,为何…他的字会出现在御书房?

宁晋说:“前几天看他练剑,有模有样的,朕就教了他几式。他还小,好学心强,那天支支吾吾要朕看看他练字,朕瞧着写得还不错。”宁晋将宁恪练习的字往前放了放,说:“练得是周字,内敛温谦,还有点儿他自己的张牙舞爪,叔觉得如何?”

何湛:“……”

何湛不知怎么该跟宁晋解释宁恪这个孩子,连他自己都吃不准宁恪,现在他也吃不准宁晋了。

宁晋是个寡情的人,尤其是在亲情这方面,没道理…宁晋会突然将宁恪看上眼。

何湛顿半天,才道:“恩…他也不小了,明年就及冠了。”

宁晋说:“这次姜国使者来,朕想让他去迎接,叔意下如何?”

何湛低头请示道:“臣不太明白皇上的意思。”

“他是个人才,也想保住自己和淑太妃在宫中的地位,朕何不给他这个机会?况且,叔不是一直很喜欢他吗?”

何湛:“……”也不知道宁晋哪只眼看见他喜欢宁恪了。

只不过宁恪上次问他关于杀人的事,他似乎对他背后的人有了怀疑之心,可知宁恪已经开始正视自我的身份和价值。何湛觉得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故而才时常去宫中教他念书习武。

“四殿下是您的弟弟,若有亲族为皇上效力,也是一桩好事。”

宁晋笑了笑,歪头看着何湛,却没再说话。

第125章 计谋

宁恪年纪尚轻,做事却十分稳当。宁晋派他去迎接姜国使节,何湛放不下心,派人一路跟着,据人来报说宁恪面对姜国使节不卑不亢。景昭帝所言的皇族风范,总能在宁恪身上寻着一二。

谢惊鸿作为使节团的首领,与四公主魏瑶一同入宫,因之前民乱一事没能抓住谢惊鸿的把柄,也因此事被迅速平息,双方都未占得上风,一顿迎接宴吃得人战战兢兢,好在双方都相安无事。

谢惊鸿以民乱为由,请宁晋将魏瑶留在宫中,以防姜国的四公主在靖国出了什么意外,言下便是要牵线搭桥,将魏瑶许配给宁晋为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