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9节(1 / 2)

加入书签

崔季明乘的是上岸围救岳州的水军留在岸边的大船,她登回大邺的战船后,问张富十的第一句话就是:“那将领叫什么名字?”

张富十也受了相当的冲击,沉声道:“之前投诚的信上写做邓岩春。听说是黄璟手下卖命十几年的老将。”

崔季明念道:“邓岩春么……我不曾知道,真是可惜了。”

而对于这一场自杀式偷袭行为,黄璟事先并不知情,在崔季明递信过来之后,他才知道他以为叛逃的邓岩春到底做了什么。崔季明在信中,态度也算很好,她希望黄璟能够投降,现在的局势显然已经一边倒了,她也愿意将打捞上来的邓岩春和部分南周将士的尸首返还。

黄璟看这封信中,屋内还有旁人,但他已经难以自持,胡子拉碴的垂下头去,将这张薄薄的信纸捂在了脸上。一旁的白发老妪瞥了他一眼,没说话。

黄璟猛地吸了吸鼻子,就拿着那封信,猛地擤了一下鼻涕,团成一团往地上一掷:“想让老夫投降,绝不可能!老夫就是干到只剩一卒也决不投降!若是投降了,他们算是什么!”

老妪忍不住道:“姓黄的,你这二十来年没正儿八经打过仗了,早就成了家主而不是武将了,非要最后给自己寻个武将的死法么?你这死在打仗上,往前的功绩可就都算否定了。”

黄璟已经系上了他那三把横刀的刀套,转头看老妪冷笑道:“谢姑,死在你手里就算荣光了?你只是想早点回去交差罢了。”

谢姑转了转手中的薄刃小刀:“若是守不住,提头来见。圣人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本来其实也没真要你死,但是你知道的,裴敬羽一倒,你们几公后头的腌臜连根拔除了,郑、王两家还没理由,但他能不杀你么?”

黄璟刚想解释,后来又想,他是清廉,黄家可却不干净。因为他常年在外,家中宗亲指不定揽的比裴敬羽更多更贪心,这其中难道他能洗清责任。言玉为了南周废了多少心力,想了多少法子,他也看在眼里,否则也不会倾尽心力的帮他帮南周,然而转眼一看,他发现自己就跟玩一场被人哄着的过家家一样,能不愤怒么。

说是对世家的愤怒,不如说是对人性的绝望。

虽然从一开始他恨行归于周也罢,决定要行归于周也罢,最后发现行归于周的崩溃都是必然的。而唯一一个真想让这个因野心而千疮百孔的南周站住脚的,好像只有言玉一个人似的。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们世家还不能真心联合,还要背地里再挖墙根。

是不是等到了天下毁灭,土地无法种粮,江河干涸,人们还是不能避免自我谋利的争端,小的团体还是一个个存在?

说来,黄璟算是行归于周之中,主动靠近了解言玉的人之一了。他曾千万分好奇过这个人会怎么长大,也曾关心过到底他对待崔季明有怎样的感情,他是为数不多的去考虑过他的复杂的人之一,虽然……最后也没能考虑明白就是了。

但是往往想想,被虎圈养也就罢了,最后还非要与虎为谋。强傲着要成虎中之王,转头立在了这位置上,终于思考为虎究竟是要干什么,还没来得及想明白,回头吃痛才发现不知被虎群咬了多少口。

说可怜也罢,可悲也罢,非要说便是他误以为自己在的不过是个泥水池子里,蹬蹬腿就能游起来,就能够到岸边爬上去,旁边有人搭了手还不肯牵,非要自己站到岸上证明自己。

游到最后越陷越深几近窒息,才发现这里是个沼泽,而被他拨开手的人早已摇摇头离开了。

这事儿跟环境的复杂,跟他眼界不够通透,跟他过分固执的性子,哪个都有关系。

黄璟这两年跟言玉聊的也少了,他有时候甚至在想,会不会言玉也想向早早把他放弃掉的长辈,向他这个姓氏喊——就算他是废人,是庶子,却也是能手握大权,也是能做皇帝的?

只是这种想法,黄璟怕是来不及证实了。

黄璟叹了口气道:“谢姑,你自回去吧。我不可能逃,也不可能抛下这些水军先死,我会死在战场上的。若输了,黄璟就绝不会活着,你自让建康发丧便是。”

谢姑犹豫了一下,忽然道:“你知道么?季子介,是崔三。崔翕的那个叛、那个嫡孙。”

黄璟瞪大了眼眶,一时间不知道是苦笑还是自嘲:“怪不得……怪不得,我还在想当年杀了李治平他去了哪里,为何一直没有露面,原来……”

谢姑:“你是不是现在觉得她当年杀了李治平才是直捣黄龙,伤了南周的根。否则就以李治平手中的强权和兵力,再加上对于世家本性的了解,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黄璟抖了抖眉毛:“或许更强。或许更糟。谁能知道。说来这个……我不信你不知道要输,不如你回建康带他走罢了。”

虽然快淹没在泥沼里了,好歹拽他一把吧。南周作成这样,有时候想想,真怪不着他。

谢姑摇头:“怎么可能走。还能走到哪儿去。他是自己把自己钉死的,走到哪儿,两脚在云游,魂儿也是钻牛角尖呢。”

黄璟:“那你不走?你以前是个什么性子我可知道的。他云游不了,你还能离不开?”

谢姑那张满是褶子的脸笑了:“我要是走了,他出个万一,连个给他收尸的人都不会有。”

她瘦小的身子站直了,没再多说话,摆了摆手似乎表示相信黄璟,决定要先离开了。黄璟道:“行吧,我们也算是认识几年了,走吧。”

谢姑:“少跟老身套近乎。”

她年纪实在太大了,腰努力直也直不起来,从黄璟的军帐下走了出去,捶了捶老腰,在外头阳光下,皱褶的嘴唇动了动咕哝道:“本来还想看看那个瞎眼的老东西,想着瞎了也看不见我长啥样,得了,连这福分也没有了……”

十二月中旬,黄璟的水军大败于洞庭湖,主将虽巨舰沉没,尸骨未能找到,实际俘虏的南周水军不过两千多人,不到总人数的零头。

而与此同时,夏辰接到突厥进犯的消息,回撤关中,刘原阳进一步突入江南。

殷胥谋划的一场无人而至的突袭,也正式掀开序幕。

七十多艘体型可怖的巨船从盐城、海州两大海岸渡口出发,穿越海浪,绕过长江入海口,从建康东侧被人认为最不可能的海岸线攻来。建康周边船只紧急出发,阻拦巨舰僵持在海上,然而一下子局势如拉紧的弓弦一般,到了最后的关头。

就在彻查黄家的资产后,几乎想要自嘲的言玉考虑是否要议和的时候,南周的朝廷内还在一片纷争,从大邺的朝廷却送来了议和书。

天下心里都有一个疑问,大邺明明就能打赢南周,为何要议和?!

然而言玉望见这封后头扣着大邺玉玺的议和书,有种自己输了战争不算还输了最后的尊严的惨笑。然而没什么不好,这是大邺皇帝的选择,这也像是她会做出来的事啊。

第312章 305.0305.#

说是议和,但对于对彼此来说,更像是劝降。

然而言玉依然回复了。一封像模像样的圣旨从建康发出,往岳州送来,后头也盖着南周帝王的玉玺印记,殷胥拿到之后,是心中有百般的微妙。

且不说在大邺之中诞生了一个南周,自己有了皇帝有了年号这件事,他作为正统,内心本来就不愿意承认,正式场合也几乎没有将言玉称为皇帝过。这样的几乎差不多谕旨样式,就在他面前直接提醒他,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大邺就被分割成了南北两边。

然而当他展开卷轴,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言玉的笔迹。

他……觉得是自己内心的狭隘情绪作祟,这字怎么看起来都跟崔季明的字迹有点相像。殷胥早知道崔季明以前说是不学无术写出的狗爬字大多数装的,她世家出身,写得一手字相当遒劲潇洒,言玉的字中也有点这样的味道。

殷胥面上是公正贤明的圣人形象,群臣在周围一片寂静,低矮的军帐内,众人跪在地毯上,连崔季明都有些或期待或紧张的望着他,而扫过那些字的殷胥,内心却全都是盯着无关紧要的细节的小怨念。

凭什么他能写出这样的字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