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7节(1 / 2)

加入书签

却不料这次会试增加了搜身。很多女子都是因为被男子搜身,神情姿态暴露了,要不然就是乔装打扮细瞧实在是有破绽,更有的是看见要搜身就被吓跑了。

崔式也被眼前的阵仗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搜出来的才几十人,不算上被吓跑了的那些生徒,还有可能个别的就跟崔季明似的——长得也雌雄莫辨,可能不要脸也挺过了搜身这关,如今正坐在号考的屋内答题呢!

这些人甚至还可能进入殿试,获得官爵,这如何得了!

更何况这些女子之中,只有两三人是国子监的女生徒。因为国子监女生徒成了社会上的风口浪尖话题,选拔也愈发困难,人数也控制的很少,却不料隐于市中又不知道多少女子有这种野心。

崔式立刻叫停了会试,将这消息递进了宫内,一时间朝野震惊!

第278章 276.0276.#

在朝堂上很少对于什么事情,是风向一致的口诛笔伐,这算是殷胥登基之后头一回。

然而讨伐的理由却不是殷胥想象的那样,连站在朝堂上崔季明都感到了一丝诧异。她以为诸位大臣会讨论的是不合规矩,成何体统之类的话,然而大邺的风气却并不是真的关注这些。

大邺还保留着相当的胡族之气,然而传统的伦理却也在社会中层蔓延开来。

如果说那部分胡族风气带给大邺最主要的影响——那就是心中无“罪”无“伦理”。

有一种我比你牛逼我就应该得到更好的不讲道理,有一种骨子里争奇与崇美的肆意。

他们不在乎俱泰侏儒身材,踩着凳子上朝还敢在别人面前指着鼻子骂同僚。因为“物竞天择”,俱泰就是有本事了,要是不服你就把他踩下去。反倒因为他的貌丑,成了传奇故事,如今各个考生聚集的客栈茶馆之中,说书演戏必备的段落就是《独眼榜眼》,偏几倍的渲染他的丑,来衬托后头的扶摇直上。

他们也不是真的在乎肃宗当时杀兄弟父亲上位,父子君臣的纲常在殷邛这么干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他们从内心中被打破了。从肃宗死后这几年,从来没见过有人在文章中口诛笔伐这一点就能知道,群臣厌的是他的无能,而不是他当年上位的血淋淋。

他们或许曾经真的不能接受女子的暨越,但时代也要他们适应了。毕竟大邺百年他们见多了因妒杀夫的女子,见过两位把持朝政的太后,见过私下暗自招面首的贵族女子,见过了不少随意游走在士子之间的反嫖他们的貌美女冠道姑——

他们的那种直接和无罪理念,有时候崔季明都觉得接受不了。没考出来的考生,一个个就敢放出名声去吹嘘自己,就敢把自己的诗随意提在墙壁上供人点评,崔季明常想,他们不在乎万一自己做不到,话都吹出去不怕打脸么?后来她发现,大邺一大批人,是真的不怕丢人和打脸的。

女人也不怕美,不怕显摆奢华,不怕风流。这一项以寡居的女子最为突出。毕竟崔季明虽然觉得自己够大胆了,却仍然记得小时候院内哪个女人抹了粉涂了口红,都要被人议论,要是那个漂亮的寡居女子跟别人来往,连孩子们都能从爹妈的口中知道。可怕的不是指责,而是鄙薄的议论。就像裴六那样,众人并不耻于说起她的面首一事,董熙之也不耻于自己曾经算是她的面首门生。

不过社会也是复杂的,也有一大批社会中层人士,重新注重伦理,注重纲常,对于这种行为口诛笔伐,愤恼不堪。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朝堂上的官员的不肯同意却是因为这事儿没法办。

大多数女子户籍都是假的或者是顶替兄弟名字,这要是真考出了功名,还能一直顶替着别人的名字和家世么?而且考场根本没分男女,男女大防虽然没到了那种地步,但是考生的房间都是连排的小房间,正门大开,监考之人从正门经过旬考,而考试时间很久,便桶都是放在屋内的,大小解也不能关上门——这要是女子,且不说能不能憋住,隔壁就有男子在……岂不是太乱套了。

没考出功名也就算了,考出了功名又该如何?

萧烟清是特例,国子监祭酒不必上朝,她偶尔进宫面圣都没有合适的朝服可穿——穿男子朝服她不愿意也不合适,而女子朝服多是与诰命夫人的身份匹配,她穿也不像样——萧烟清几次进宫都是穿的道袍。

内宫女官已经在宫内存在了百年,曾经袁太皇太后还任命内宫女官为右台御史,前往山东监察官员。薛菱也任用过不少宫中的女官,但她们实际获得的权职都是暨越的,而且都是宫女中擢升,必须居于宫内,名义上是帝王的女婢而已。

若女子在科举中考出了功名,肯定不是内宫女官,难道还让她们真来当外官?

那难道要与男子做在屋内一同工作,难道什么官职她们都可以担任?如何升迁?如何下放?

她们如果十日一次旬假的上朝,家中如何办,丈夫孩子就撒手不管了?

如果未婚女子又如何?每日跟外男朝夕相处?

那朝堂上的男子和女官如果成婚了,难道不就是某种形式上的结党?

问题太多了,这不是女子能不能参加科考的问题,科考是为官的途径,这是能不能女子为官的问题!

对于女子为官,朝堂上才是觉得不能接受。

不接受的理由,却没有人像前头几条一样明明白白说出来了。

殷胥想了想,或许是因为说出来显得自私。

他们一是不肯让有限的权势资源,再增加一批竞争者。而且很多女子已经证明了,她们有足够的竞争力。若是有一部分女子获得了比较不错的官职,那些官品不如她们的男子面子上怕也很难挂得住。

二是怕家庭不稳定。如果女子出来为官,家中就没有了主内的人员,对于家内繁杂事务的责任,就必须要转移,但转移到谁头上就是很需要思考的事情。

他们怕是每个人也想象了一下,若自己的妻子出来参与科考,甚至获得了功名,对他们来说的巨大影响。

而大邺又不时兴对女子礼教的官制,更不时兴对他人能力的攻击,所以这些人竟说不出理由来。

而且考生之中男子也对此反响强烈,很多人不能接受女子和他们一起考取功名,甚至罢考退考,阵仗要是大起来,这上万的考生若是联合抵制,这对于殷胥想要大开科考也不是件好事。

绝大多数朝廷官员为了求稳,觉得如果一定要牺牲一部分人来完成这次春闱,还是应该要牺牲掉那数量几十人的女子。而且毕竟她们大多都是未嫁女子,对于朝堂或者是权势的影响力很低,将她们除名本来就是因为不合考试规矩,也不用担心后果,情理上却过得去。

他们不是真的完全不能接受,只是觉得没必要为了这事儿付出太多。

以前千百年没有女子为外官,不也是各个朝代的兴衰,何必要为了这事儿,闹出社会上的不合来。

殷胥坐在皇位上,当真感受到了忽视和无所谓带来的冷意。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因为崔季明,他或许也会选择这么做。如果不是认识崔季明,总切身考虑到她以后难走的路,就单凭他手中的捏着那么多让人头疼的国事,要是遇上了这件事情,必定想的也是息事宁人,求稳解决了就好。

今年的科考,其实有了诸多创新。殷胥还开设了专门性更强的六部考,不考诗词文章,经文大义,只考一项试策国策,重中之重则是六部之中更专业的知识。各部有十几个名额,考得六部考功名后,在翰林院磋磨的时间也短,几乎几个月以内就可以进入六部任职。当然升迁也会受到影响,基本很难像进士那般扶摇直上,但是也能得到稳定的朝中官职。

而由于殷胥整改了部分地方上的官员设置,也会有一批三甲官员要去出身地为官一段时间后,再凭借功绩调回中央,六部考于此相比,也就更稳定一些。

前头有这样的革新,殷胥便在朝堂上提出想要设立女科。

为这些女子单独安排考试,将她们的卷宗与男子混在一起,以同一标准来要求,但放榜的时候则是单独设立女科榜,也有状元榜眼探花的设立,但具体授予官职,还需要另行考虑,可能以国子监内的文职和御史台为主,或有可能也只是给个空名头。

全场哗然,也不说是绝对不能接受,但众人心里总是不舒服。

崔式站了出来,他的意思是不愿单独设立女状元女榜眼之类的。分开考场统一考题,女子或许可以不授官职,但既然一起考,就该放榜的时候写在一起。若是女科的水平,在这次春闱上只能算个二甲甚至三甲,难道就要因为她们是女子中的第一位,就给她们挂上个“状元”名号么?这不就是对无数天下门生拼命想要博得的状元名号最大的轻视么!

而且同样的题目,女子若是连进入三甲的都没有,也只能怪她们自己无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