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8节(1 / 2)

加入书签

崔季明脑子一片空白,她没有走楼梯,直接伸手蹬着竹架攀上箭楼,心朝无底的深渊坠去。李治平说过,周围许多军镇的节度使……杀死当地刺史,带着流民反了“贪官”,想要带流民找条“生路”。

而言玉要她来了宣州之后就来联系接应人。

崔季明联系了是为了更好地设下局,尽早将这些刺客斩于刀下,确保能保下刘原阳的性命。

而言玉却是为了配合刘原阳被杀的时间,通知附近蛰伏已久的流民与军队,往宣州进发。

她登上箭塔时,想到这些,几乎要手脚没力气,刘原阳拽了她一把才将她拉上箭楼来。

向远处望去,细细密密的小雪荡起了冬日里的薄雾,在薄雾之中的官道上,无数蜿蜒的火把和黑灰色移动的身影,像是聚集而来窸窸窣窣的虫群,火把如同在黑暗中漂浮,他们的身影隐匿在黑暗之中,她几乎望不见尽头。

崔季明后背尽是冷汗,她几乎撑不住箭塔上的栏杆,刘原阳还在考虑到底是来了多少人,其中那部分看起来较为正规的军队,到底是隶属于谁,崔季明心中已经明了了局势。

临安、于潜、桐庐,湖州、常州、润州,这些地方附近的江南重镇不知道聚集了多少流民,以空宗佛门来为流民提供食宿并……洗脑,以几处人数或多或少的军镇来保驾护航,确保这浩浩荡荡人马的战斗力,且让流民遇敌后不会轻易四散而逃。

但流民连藤甲也没有,兵器尽是农具,有的只是疯狂与人海浪潮,却是成本最低的有效攻击。从当年行归于周支持贺逻鹘四处征兵,用大量民兵来冲向战场,便能看得出这帮人对于军事战役的态度。

这是一场人肉血战,在慢慢推向宣州这座孤城。

待宣州都被攻占,几乎江南地区的灾区可渐渐连成一片,再掌控宣州那令人眼红的手工业和矿产,利用其控制流民,倾销揽财甚至重新打造军队,都可能实现了。

崔季明几乎可以窥见行归于周内部暗自画下的蓝图,他们的势力如墨染开,地图之上,江南腹地,将在他们的牢牢掌控之中。

保卫宣州,纵然重要,但崔季明望向那薄雾之后,不知道还在多少倍涌来的流民和士兵,黑暗之中,冬风吹过,她两颊冰凉,喃喃道:“刘叔,打不赢的,不可能赢的。命人撤退吧。”

刘原阳转过脸来,惊愕的望向她:“你在胡说什么!”

崔季明眸中的光辉黯淡下去:“立刻回宣州城内,关闭南、东两侧城门,叫其中百姓官员立刻向北撤退。这座城要是一旦被围住,咱们就是被困于长平的赵括,沦落到吃人肉那天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刘原阳惊道:“你是要让宣州百姓变成流民啊!”

崔季明缓缓道:“流民,也比死人好。”

第162章

崔季明指着远处道:“这场仗是真的没胜算的,你看,且不算流民,但那两侧军队,便是两州的军镇,你看他们甚至带来了攻城的楼梯。若他们是逼迫流民而来,我们还可以挑起流民与军士之间的嫌隙,但如今这些流民是得了佛门的恩惠,又把这些兵当作后盾而来的。”

她心中更沉的是,刘原阳不死或许还可诬陷在言玉头上,但面对如今的战局,她若是显露出偏颇宣州,几乎就是在行归于周内暴露了自己。

崔季明早想到自己要暴露,但没想到可能会这么早。

她站在箭楼上想了许多法子,什么前去误导来军,什么立刻要刘原阳派兵截断——她在心中预想了极多,但都不现实。兵道不是在脑子里想就够的,她必须要考虑时间、天气、对方的目的——以及什么是最重要的。

崔季明道:“撤退吧。刘叔,南地要变天了,此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被朝廷以外的势力占据,你的兵是南地多少年都没有过的精良,他们不该在这种时候送死。”

刘原阳半晌道:“三郎,你说的对,宣州是大城,这里头的百姓人数太多。但我要留在这里争取时间,疏散一座城,可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出去打散他们的队伍,最好能在城外撑过明天清晨。”

他这时候已经抛却了所谓牺牲与壮烈,因为没必要的牺牲是战争中最令人诟病的。刘原阳满脑子都是理智,他的经验在拼命往前翻页,告诉他在这种状况下该如何判断。

崔季明也冷静下来,她道:“宣州城内还有守兵,不如带一小部分兵回城守住城楼,刘将军带兵,分三路,两路在宣州两侧,拦截流民和士兵不要往唯一开放的城门而去,另一队做主力不断击散他们,以伤人为目的,重要的便是拖延。”

刘原阳点头:“我的兵不怕死,不是因为他们有以一当十的勇气,而是因为我的阵法之下,不会轻易让任意一个人死。他们一个帐篷下十二人是一个阵法,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每日练兵练兵也在一起,三五年都是固定的十二人日夜相对,是一个靠眼神就能交流的团体。此阵没有什么学名,我管叫撒芝麻,一小团是一个阵法,互相之间不联系不影响,只专注自己的杀敌。”

崔季明从未听说过这样的阵法,在西北,结阵便代表着围合,在他这里,结阵却是分散。崔季明想了一下,眼睛深处那点火再度燃烧起来:“刘叔,我相信你。那既然如此说好,我身上带着咱们凉州大营发令的鸣镝箭,一旦城内撤退过七成,我便命人于墙头上发射鸣镝,刘叔提前于手下士兵讲好,所有人听见鸣镝,立刻打散撤离。”

她心中有了个概况,这种打仗的方法,只能用在刘原阳说的这种散阵下进行,她笃定道:“本就是一粒粒芝麻,便不要管其他的阵,只顾好自己十二人,向周边的空地逃走。对方的目的是攻下宣州,必定不会追太狠。然后各自不要再回宣州城,去宣州城附近的村庄中去,尽量协助周边村庄撤退,宣州城内田地以租佃为主,那些农民不会太过依恋土地。然后所有人提前说定好,往和州方向去,路上会面就合流,若是不能会面,就以和州作为终点。”

刘原阳点头:“可以,四周村镇还有很多残留的人口,我的兵很多都是附近的村庄长大的,他们肯定希望能去回救。我一定会拖够时间,这多少年我和他们吃住在一起,我了解他们的心性,更信任他们的能力!”

崔季明望向远处,渐渐靠近的队伍,已经不能使她更恐惧了,她也无所谓何时暴露在行归于周之下了。她不可能为了隐忍一两步,而任凭上万人失去性命,就算留不住这座城,她也要将伤亡,降到最低!

而且此次显然是局势要变,她认为此次回到长安,有此次的事实在,或许可以与贺拔公、阿耶一同进宫,向圣人透露部分李党的状况,引得圣人对行归于周直接派兵,下死手将根拔除。

她心意已决,抓住了刘原阳的手腕,道:“刘叔不要觉得我这人心性不好,但于我而言,你与你手下那些精兵的性命,比宣州城内百姓要重。东南一带多少年没有过因地制宜的兵器和阵法,没有优秀的将领和精兵。你们能活着,能将这些兵法阵法推广开,才能在以后若是要再攻回此地时,让朝廷的官兵损失更少,让战争更快结束!”

崔季明道:“一个有才的文官能造福一方百姓,一个有能的武将能少让多少人白白送死!你活着,才能救更多人!”

刘原阳未曾想过,幼时那个干嚎着挨打的小子,如今口中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扯了扯嘴角,将怀中的一枚宣州令军牌递给崔季明,抓住了她的手:“我知道,我也不会想死。死在他们手里,那是我这辈子最差的结局。”

他短促用力的握了一下,转身便朝从木梯上爬了下去,他没有回头,如今也没有时间回头了。刘原阳带着渐渐围过来的兵,朝点兵场上走去,一群年纪二十出头的青年,怕是十六七岁开始当兵的时候,就呆在了这里。他们也望着刘原阳的背影多少年,将这个连午食的面饼子都给压实,连穿衣用物都给考虑好的男人,当做了兄长或父亲。

崔季明知道,以带兵之道来讲,将领和士兵之前依赖关系太重,并不是最好的带兵方式。

敬畏将领,战场上如同沉默的死士一般,一呼百应的兵是最符合帝国利益的。

但她看到那些青年们拥着刘原阳走远,她知道这些人不是大邺四处征战的立威之师,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守卫家乡的一方子弟兵。

他们看重的不是这一支队伍的尊严,而是宣州成内外每一个百姓的性命。

崔季明这才感觉到,一方水土不但养一方百姓,也养一方兵。大邺自南至北如此的领土,既有台州水军乘船于海波之上,有巴州蜀兵维护各族平衡,也有凉州大营驰骋大漠来来回回争一两处绿洲石城。

兵常常做上位者手中的棋子,成为政治来往中最强力的一招,却常常被忘记了——兵之要义,便是将背后留给手无缚鸡之力的亲人百姓,将刀尖向去手持兵器妄图伤害他们的敌人。

崔季明定了定心神,攀着竹楼跳下,考兰与其他几人围住他,帐篷被扯开也没找到陆双的身影,一部分陆行帮的高手,跟着痕迹去寻找陆双了。

崔季明道:“让他且去吧,他不会忘了要做的事情的。咱们有更要紧的事情,回宣州城!”

他们几人策马,带上了几百名刘原阳手下的士兵,赶在大军先一步,进入宣州城内。宣州作为手工业重镇,城内相当繁华,在夜间也四处挂满了灯笼,街道上积雪映亮,还有不少车马来往。崔季明跳下马去就窜上城墙,率先出示了刘原阳给他的令牌,宣州城守立刻命人紧闭除北侧以外的全部城门。

从大邺立国之时,都是殷高祖带兵往北打上去的,向宣州这样的城,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守城的将士毕竟不像是刘原阳那种血海里拼杀十几年过来的,对于如今的状况还反应不过来。

崔季明没有朝堂上的身份,她很难直接接手战局,只简单说了几句如今的状况,命城墙钟鼓响起作为警告,除却守城士兵以外,其余人一同下去,疏散百姓。

她只来得及看一眼,刘原阳的三千多将士,已然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小围阵,静默的立在城墙下,每一个阵法中的伙长正手持火把,仿若点点星光散步黑暗之中,又像是河流中冲刷几十年不变的石块,静静等待着人潮的涌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