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节(1 / 2)

加入书签

郑翼抬袖将茶盏放回在桌上,笑:“三郎也是高了许多,眉目依旧。今年建康有会,家中派我来了。”

崔季明了然。

不论如今在言玉手下的那些曾经显赫的落魄世家,如今崔、李两方,各自派系的世家不同,大致可分在朝党和在野党的代表。

崔家身边有郑王两大姓,又有些其他在朝堂上有官职的大小世家,也有如今在南地的黄姓为代表的世家,基本势力都是可以在中央操纵的。而李党则是以卢、萧、何等等江左、河南河北世家为主,也有朝堂上的裴家,大部分掌握了军镇和地方官职,几乎可以是像地头蛇一般的存在。

当然崔党也想尽力去控制地方,李党也想通过永王来插手朝堂。

但两方内斗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提醒对方分寸。比如今年薛菱好像提出要修改各地政绩考核的标准,修改督核与制衡的不平,将如今已经严重程式化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程式化是一层坚固的壳,下头藏污纳垢,若崔党在朝堂上支持,李党的势力必定要遭到打击,但地方势力被朝廷拔除,对行归于周这两年的计划也会是个致命的打击。

今年的会选商议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阻拦薛菱的改革政策。

而言玉掌权一事,怕是要将这个商议的大事先往后拖几分,毕竟言玉作为李党崔党相互恶心的筹码,忽然爬的这么高,显然是他一人利用了两方。

郑翼这时候前来,崔季明觉得他是来问言玉相关的事情的。崔翕虽被选作三宰之一,但郑王这样的大世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言玉方面,一直由崔季明来沟通,她心里做好了郑翼代郑家要来质问的打算。

郑翼竟然开口道:“五娘不在府内么?”

崔季明心中警铃大作。这小子今儿穿金戴银的,居然是为了舒窈?

她坐下,面色如常道:“不在。她几个月都没回来了,也没哪家娘子像她这般,不过这年头也无所谓抛头露面一说,便让她出去玩了。”

郑翼微微抬了抬眉毛,给崔季明斟茶:“五娘子如今在外头风生水起,叫阿兄说成一个‘玩’字,实在不该。”

崔季明笑:“她才多大,折腾些金银拿去耍,管什么赔赚,她开心便是,还能不是玩么?”

郑翼看她不愿提起舒窈,也只得笑了笑没说话。

崔家这样的世家,是本不该提一个钱字,越是主子,越提钱越觉得腌臜,避之不及。后来高祖显宗时期,儒士大提四民皆本,商贾不再是世家不可触碰的事情了。如今天下商贾之盛,便在建康一带。

像崔家如今开始走下坡路,不可能像前朝前代那般富庶,崔式年轻时也曾投些钱开过“质库”,得来的钱也够支撑南地几座宅子如流水的开支。那类似于那种银行抵押贷款式的机构,虽不太算作规模,但在建康还是不少的。崔式算是赶过一波流行。

而如今几次租佃改革,崔家的状况也收紧,毕竟为了维护崔翕的地位,崔家不可能眼见着一步步衰败下去,崔式就授意舒窈先拿出部分内库的钱,在建康试水。

舒窈年纪虽小,毕竟是从小在建康长大,对人情世故熟悉,虽然前几次投官营石炭场都收益不好,但如今也渐渐迈上正轨。她用崔姓这铁板一样的名号,在外头做起了信托。

许多寒门出身的大商贾,既是不想太招摇招惹上有权势之人,也是想摆脱寒门身份摆起了贵族架子不愿自为鬻市,而舒窈便在外头为这种江南大商贾进行委托经营。

实际上这种信托模式已经出现,并非舒窈原创,只是一直范围很窄,以田舟贸易为主,未能发展起来。她手里有崔家的本钱,再有了几家富贾的资本,然后用崔姓的名号和人脉,来集合这些资产,然后分下去教给旁人打理,她来进行游说和管理。

她手里有太多姓氏带来的资源,只是从商贾到世家,对于崔姓这种行为都多有鄙薄,认为他们自甘卑贱做这种事情。

崔舒窈不在乎,这种声音太响了若影响崔家,她便捞到自己身上来,全说成自己不懂事。但她知道,这年头商贾的势头到底有多么猛,崔家的奢华生活与无数产业是多么需要资金来支持,她不想端着所谓的世家面子,眼见着资源被旁人夺走。

而选择信托经营,几乎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定,让没有行商根基的自己,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建康一代落脚。

非崔家的名号,不能使那些商贾将大量的资金资本掏出来委托给她。若非熟悉江左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吏,她不能使如今仍然落后的律政放宽通行。若不是崔家拥有的资本,各地刚刚开始发展的农产矿业,也不会和她签订下几年内承包的期定易货的立券。

在这样几乎是除了人脉以外,其他都是暂时委托来的状况下,崔舒窈几乎在短短一年多以内,将手伸到各行各业之中。她身上承担着种种风险,但这姑娘有见缝插针的果决,总能在平衡之间迅速找到方向。

对于崔季明而言,舒窈的这种类似于“投资”的行为并没有太多惊奇,但对于其他各家来说,几乎是觉得舒窈身上有惊天的才能。

毕竟往前数个八十年,乡镇间还以帛布剪割进行交易,铜钱根本不能通行,而贵人们是不需要买卖的;上数五十年,才刚刚出现复杂的买卖关系,十年前出现了第一个私人名下的坑冶场和茶庄。

这个时代百年内如同脱缰野马般飞驰着。

曾经高祖来到这时代时,没有茶楼酒馆,没有租赁马车,没有什么买卖食货。他打到洛阳时,只有一半泥泞脏污,贫民与妓女跻身瓦舍的土城,以及一半巍峨门第,各家生活如云端般肆意自由的砖城。

而如今,崔季明能够在桌上拍几块碎银,在外头喝上热酒吃上饭食;能够坐着有其他陌生人一同的客船到达苏州;能够路过建康的街道,看周边杂乱却也繁华的铺市朝她招呼。这些都是因为高祖曾埋下的种子,因为无数底层人拼命想过得更好的欲望,也因为无数人利用智慧进行的开拓。

她如今身处层层门第之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而那些可以用今年余钱到街上买酒喝的农户,那些因为时代变革从底层富裕起来的大笑商人,是不是往前看几百年,更能感受到——如今的幸福。

第154章

郑翼又道:“或许三郎不在长安,不太知晓。我与五娘也算见过几次面,称得上熟识,这次既然几家要在建康小聚,想着或许能见上五娘一面。”

崔季明倒不能说讨厌郑翼,毕竟郑家和崔家联姻是老规矩了。但她就是不喜欢有人这么光明正大的觊觎她妹。而且郑家如今是坚定要走行归于周的路子,而崔季明想的却并非如此。郑翼这种在本家不太受宠的小子,如今凭着一身本事在郑家这一代郎君中,也成了说得上话的角色,而他为了能在家族中占据地位,必定也会拥护家中的选择。

崔舒窈要是与郑翼成婚了,她几乎就被绑死在了行归于周这条船上,崔季明是不愿的。

她道:“二妹如今也忙,怕是郑家也不喜欢她这样整天抛头露面的娘子。毕竟年纪还小,她总是与我口口声声说着不愿成婚,阿耶不管事,我这个做兄长的,也想顺着她的意思。毕竟崔家养着个有才情的姑娘,就算她此生不嫁,也不丢人。”

郑翼怎能看不出来崔季明不愿,他心下觉得自己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若是舒窈不肯见他,在崔季明这里也讨不着半句好。那他当真是要死皮赖脸的到崔家门口打地铺么?

他知晓分寸,笑着不再提此事,道:“听闻今年言玉想要位三宰之一,三郎没能提前得到消息?”

崔季明摇头叹道:“他还与我说想要参选别的无关轻重的官位,要崔家给几筹,那几筹等寄到了建康来,怕是要因官位不符而作废。显然他是想试探崔家的口风。李家那边,恐怕他也是这样的说辞。虽说不想让他上位,但既然包括早年谢家后人在内的世家想抬他,也是显然早就被捏在他手里,他们不成气候,但是手中筹数众多,咱们怕是拦不住。”

郑翼道:“郑家的意思是,不若此次便让他上位。钱廉在位时,倒是很护着下头那些世家,他又是几次会选的老人,声望颇广,李沅都不得不给他面子。如今言玉上位,却不一样了,他毕竟以殷识钰的名号上位,名不正言不顺,更像是被一群世家选出来了个谁都不沾的托。咱们此次来,要与沅公商议大事,不若与沅公联手,瓜分了那一派。”

崔季明一看他,便知怕是郑湛这一代选中的人,就是郑翼。郑翼有几位叔伯兄长,都十分有才能,甚至是大邺闻名的剑客、书画家或诗人,郑翼则连读书都不算顶尖,却年纪轻轻就有混这些的手腕。

崔季明道:“那岂不是三宰这就要成两派了,我还以为当真能相互制衡几年。”

郑翼笑道:“咱们这一派,看似和沅公那派好似势力平衡,实际并非如此。一旦此事要撕破脸皮,上台的若是位豁出去命的圣人,必定会先对朝堂上离他最近的人下手,反倒是沅公可以在地方上发展起来。咱们不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因此翕公也在想办法,咱们不能被李党当作盾牌。”

就像是当初殷胥在西北设下的局,就像是如今在大邺通行的三省六部,这个世界充满了种种胶着的制衡与冲突,行归于周内部也不例外。

郑翼看她不喝茶,便将冷茶倒掉,又拎了旁边瓷炉上的滚水,在茶壶内燎了一圈。大邺喝茶,很多地方还有前朝那般放葱姜的习惯,他一燎水,屋内一股香气。

崔季明没去端,郑翼笑道:“三郎是不是也有半年多未曾回过长安了,可还记得初夏时候,圣人发了常病?也不知是调理不当,还是伤及根本,入了冬身子愈发差,又有头风病发作,甚至难完整主持完一场大朝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