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节(1 / 2)

加入书签

马车一路要到山中一处寺庙才会停,殷胥从车上下来时,却听到了修高兴的说话声。

修:“崔三郎!你怎么也来了!”

殷胥陡然觉得后脊梁一阵冷气往上冒。

崔季明笑声传来:“万山花开遍,我也随些风雅,怎能不来呢?”

耐冬在车下等着扶殷胥,却看他僵在车里,眼神有些疑问。殷胥硬着头皮走下车,往春光明媚处瞥了一眼,差点脚下不稳摔倒在地。

崔季明真是浪得划船都不用桨了。

她一身绣着暗纹的艳色红袍,刺绣的光泽流转,整个人如同被抽了骨头般瘫坐在一张红木轿子上,怀里抱着个美艳的龟兹女,那女人怀里端着葡萄,白玉似的手拈住往崔季明唇间送。四面轻飘飘的轿帘如若无物,下头四个少年扛着红木轿子,后头还有两个穿金戴银的侍女手持香炉,面含笑意随侍。

崔季明手抱在那龟兹女的腰上,面上戴着一只雕花金框的新琉璃镜,耳边的金耳环换做了雕刻精致的小金佛,拇指套着白的耀眼的玉扳指,龟兹女更是恨不得将崔老爷的万般宠爱戴在脖子上,金光银光映出半山春光。

远远望过去,崔季明简直就是一朵招蜂引蝶又红又香的大牡丹。

她对于自己的四体不勤,以及十几岁就开始抱着女人不撒手的无耻丝毫不自省,见了修只是下半身没动,敷衍的行了个叉手礼,面上满带笑意:“修殿下似乎许久不见又长高了,今日好春光,请一定要好好享受。”

她头发束起,衣服上穿的也不是高领,脖子上一个快好了的印痕算是扎眼。

修:“哎呀,你让大马蜂蛰了么?脖子上怎么伤的如此厉害。”

崔季明笑:“殿下还是年纪小,有的人不懂分寸,不过是推倒闹着玩的事情,非要留下个痕迹,也确实是不懂事儿。”

修:??

殷胥:“……”

修跟她聊了几句,眼睛愣是半天没从龟兹女贴在崔季明胳膊上的酥胸上离开,呆呆愣愣的应道:“哦、哦!三郎今天一个人来的?”

“怎么会,今日与家人一同来的。”崔季明笑着望身后看去。

姗姗来迟的轻便马车上坐着两个影影绰绰的少女,一只素手拨开车帘,紧皱着眉头有几分薄怒,呵斥道:“像个什么样子!以后你再这样,别跟我们一路!我见不惯你这德行!”

那少女十二岁左右,轮廓单薄,面容纤弱惹人怜,语气却并不好。

崔舒窈说罢,才发现还有旁人在场,脸面立马改变,转瞬勾勒出几分轻柔的笑意:“阿兄,你也不下了轿子好好与人打招呼。”

修见了舒窈,一下子就像是被缝住了嘴,整张脸唰的就红了,往后退了半步。

崔舒窈却没记得他,毕竟中秋夜宴都是半年前的事情了,修又站在一群少年中,她笑着向修点了点头,修慌不择的向她回礼,又是想叉手又是想鞠躬,同手同脚忙的不可开交,却忽然感觉到一阵清风拂过,马车已经走远了。

修挠了挠脑袋,仿佛毫不介意的在原地傻笑一番,回头跟殷胥说道:“你看,她跟我笑了。”言下之意就是,上次中秋你再抢也没用,人家姑娘是对我笑的!

殷胥则脸色极差,走下车恨不得一脚踏出一个脚印来,他甚至都有点羡慕修碗大的心眼,省得如他这般整天因为小事,让自己过不去。

道路上跟着出现了一匹白马,一名男子策马上前,正是崔式。这一家人也不互相等等,崔式手里捧着一大束初樱,穿的相当精致,殷胥陡然想起来这家人为何正好也今日上山了。

贺拔明珠的衣冠冢就立在万花山深处。

贺拔明珠因为是船难丧生的,长江中游无数暗流漩涡,她的尸身并未找到,崔式在四季百花盛开的万花山给她立下了碑。这里似乎是贺拔明珠与崔式的相遇之地,崔式也决定迟早带着孩子们回到长安,希望她能看着贺拔家与她的孩子们。

也不怪她们祭日扫墓还如此光鲜靓丽,大邺的风俗便是如此。如同往常节日少不了疯狂的游戏和舞蹈,纵然是清明和先人祭日,大邺人也往往如同出来狂欢一般。他们会带着家人在先人碑旁饮酒、敲鼓唱歌、甚至做游戏,仿佛是希望给已逝之人带去快乐,也告诉家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很好。

不过崔季明这带着女人过去,难道是要告诉贺拔明珠她已经会泡妹了么?!

几位皇子都比殷邛和贵妃太妃们下车晚,他们悠悠闲闲的往寺里走,身边侍从如云。万贵妃平日里十分低调,今日更是打扮得素净,仿佛甘愿被花枝招展的薛菱比下去。另一边,崔太妃仿佛丝毫不关心春光,直接往寺中的大佛处走去。

自去年中秋后,她本就有些清苦柔弱的面容上更显示出几分行将就木的苦楚,两鬓染白,仿佛是要没有旁边下人拦着,她就能一头撞死在寺内的大钟上。这样如丧考妣的一张脸,在大邺的氛围下,谁都不愿意看,她也深入简出权当自己是一缕青烟,荡进了寺内。

崔太妃跪在金色睡佛前,虔诚的躬下身子去,脊背几乎嶙峋的能从衣衫内透出骨节,她念念有词的跪拜着,仿佛在恳求什么。殷胥从门外走过,注视着睡佛,心里大抵明白崔太妃在祈求什么。

她怕是也不管别人,只盼着那个十几年才见过一面的儿子能够平安。

这处寺庙深入山中,院落重重,大家都已经散开各自休息玩乐,殷胥却在一处树下独自等着崔太妃出来,崔太妃摇摇欲坠的走出大门,看到了殷胥。殷胥对她点头行了个礼,崔太妃迟疑了片刻,朝他走来。

“是胥么?已经这么大了啊……”崔太妃轻笑。

“太妃是在为远在天边的孩子祈福么?”殷胥并不打算寒暄。

崔太妃身子一震,看向他。

殷胥道:“寄人篱下的日子,他过的不算差了。”

她面上几乎是掩盖不住的惊骇,伸手要扶着她的侍女避开,胸口起伏,半天才颤抖道:“……你出生才不过十几年,怎么会……”

殷胥:“我都能知道,便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想把这笔旧账翻出来的人,怕是不会少。”

崔太妃:“他已经远走,又是废了,翻旧账又有何用?”

殷胥道:“他远走去做什么,太妃怕是很清楚,才会如此惶恐,到这里来祈福吧,不知道您是为大邺祈福,还是为私心祈福。您深处宫中,却能知道这种消息,怕是太后多少年就从来没有放过权吧。”

崔太妃如同默认般,避开话说道:“这旧账也翻不动的,知事儿的人都不会说。”

殷胥:“未必,突厥用他或许并不是因为什么才略,怕是他尴尬的身份,能将大邺陈年往事的肚肠都扯出来。我怕的是您给过他什么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我听闻早些年间,太妃常在宫中吹笛,怎不见过您那黑玉笛?”

崔太妃白了白脸色:“一截笛子而已……”

殷胥知道她是承认了,面上却道:“一段往事,参与者都还活着,掀不过去的。您应该知道那位敏感多疑的性子,知道这些眼皮子底下的龌龊,该多么疯狂了。”

崔太妃半晌才道:“天下都欠他的。我不明白,为何都这么多年,都不许一个孩子活出人样。”

殷胥:“每个人都觉得天下欠自己。他有过平静度过余生的机会,有个他或许也珍视的人给过他一个家,可他没有选。您也是位有苦楚的人,可万事都曾有过选。”

崔太妃:“母亲都是自私的,千万次选仍是一个结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